二、頭部常用經穴(1 / 2)

經穴是經絡穴位的統稱。

經絡由經脈和絡脈組成,中醫認為,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網絡髒腑肢節,溝通人體內外環境的通路。其中,經脈是主體,以十二正經為主幹,它與奇經八脈中的任督二脈合稱“十四經脈”。《靈樞·本髒》稱:“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筋組成經絡係統,它們的循行走向有一定的規律性,特別是十二正經,每條均與五髒六腑中的一個髒或腑相連。

與心相連的稱心經。

與肺相連的稱肺經。

起或止於手的稱手經。

起或止於足的稱足經。

循行於四肢內側和胸腹部的稱陰經。

循行於四肢外側和腰背部的稱陽經。

任脈位於麵、頸、胸腹部正中,督脈位於頸、背、腰部正中。

穴位即腧穴,是髒腑經絡的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是內髒在體表的反應點,也是頭部梳刮施術的刺激部位。腧穴分經穴、奇穴、阿是穴三大類。人體大約有腧穴365個,經外奇穴44個,而頭部穴位約占總數的l/4.

1.手陽明大腸經常用穴

起於食指橈側爪甲根處的商陽穴,沿上肢外側上行肩、頸、唇,止於鼻旁迎香,共20穴,其中頭部穴迎香、禾醪。

迎香:

定位:於鼻翼旁開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鼻出血、麵神經麻痹、浮腫、口角歪斜、膽道蛔蟲。

禾醪:

定位:鼻孔外緣之下於人中平起處。

主治:鼻炎、鼻衄、麵肌麻痹、口噤不開。

2.手太陽小腸經常用穴

起於小指外端少澤穴,沿上肢外側上行過肩越頸上麵頰,止耳前聽宮穴,共19穴,頭部常用經穴聽宮、顴醪。

聽宮:

定位:在耳屏正中,張口出現凹陷的地方。

主治:耳鳴、耳聾、中耳炎、牙痛、心胸痛。

顴醪:

定位:眼外角直下,當顴骨下緣凹陷中。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潤動、牙痛、麵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3.手少陽三焦經

體表循行起於手無名指外側端的關衝穴,沿上肢外側的正中,經頸外側,耳後、顳部,止於眉梢的絲竹空穴,共23穴。頭部主要經穴絲竹空、翳風、角孫、顱息。

絲竹空:

定位:在眉毛的外側端,自眉棱骨捫至外側終端斷麵下凹中。

主治:眉棱酸痛、頭痛不定、眼瞼下垂、麵神經麻痹、癲癇、麵癱和目舒紋等。

翳風:

定位:在耳垂後耳根下0.5寸,正當乳突前下方的凹陷中。

主治:耳聾、耳鳴、口眼歪斜、腮腺炎、三叉神經痛、牙痛、麵頰腫痛、視物不清。

和醪:

定位:耳門前上方鬢發後緣,避開動脈取之。

主治:頭腫痛、耳鳴、牙關緊閉、麵癱。

耳門:

定位: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聾啞、中耳炎、牙痛、下頜關節炎。

顱息:

定位:翳風與角孫沿耳輪連線中上l/3的交界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痛、中耳炎、小兒嘔吐、涎沫。

4.足陽明胃經頭部常用穴

體表循行於麵部、胸腹、下肢外側前緣,終於足二趾外側端,共45穴,頭部常用經穴、承泣、四白、地倉、大迎、下關、頰車、頭維。

承泣:

定位:於目正視瞳孔直下,眶下緣與眼球之間。

主治:目疾、口眼歪斜、明目止淚、視物模糊、迎風流淚等。

四白:

定位:雙目正視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眼疾、頭痛、目暈、過敏麵腫、口眼歪斜、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近視、中老年下瞼腫墜、視物昏花、明目除翳。

地倉:

定位:於口角旁0.4寸。

主治:麵癱、流涎、三叉神經痛、眼瞼跳動、齒痛頰腫、消紋美容。

大迎:

定位:位於下頜角前1.3寸骨陷中。

主治:麵癱、牙痛、腮腺炎、舌強不語。

下關:

定位:在顴弓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中,咀嚼時咬肌隆起處。

主治:耳聾、耳鳴、麵癱、牙痛、中耳炎,調攝下頜關節、三叉神經及麵肌活動。

頰車:

定位:位於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咀嚼時咬肌隆起處。

主治:耳聾、耳鳴、牙痛、腮腺炎、三叉神經癰,調和口齒、麵癱、頸項強痛、口眼歪斜。

頭維:

定位:在鬢角向上入發際5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