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們經過研究證實,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腦長於語言、推理、計算等,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右腦長於音樂、色彩、圖像、空間位置等,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左腦工作時右腦休息,右腦活躍時左腦安寧,加強右腦的機能無異於提高左腦的工作效率。因為人腦的神經元在對靈感、幻想的音樂信息進行交換時,會誘發許多以前曾被抑製的腦神經元參與活動,從而引發潛意識慢慢向顯意識溝通,擴大想像力,深化觀察力,增強創造力。因此科學家們把創造靈感歸功於音樂,認為音樂是人們通向創造成功之路的一座智慧的金橋。
世界著名的日本發明大王中鬆一郎,56歲時就已獲得2360項發明專利,他被稱為尚在人間的“愛迪生”。中鬆一郎在進行創造性思維時,有一個特殊的習慣,就是用音樂聲波來為自己的發明創造做功,先播放音樂,然後是門德爾鬆樂曲,最後播放交響樂。他一邊聽音樂,一邊思考發明方案。中鬆一郎用音樂幫助思考發明方案的習慣,使得他平均每年能獲得63項發明。
(一)音樂與科學
音樂是一種非常科學的藝術表現形式,它的發展緊密地聯係著科技中的許多學科門類。如音律的計算離不開數字;樂器的製造離不開設計、材料、冶煉、機械、化學等學科;聲樂又與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語言學等有關;節奏有人稱為音樂的靈魂,而天文、建築已將它“移植”過去;和諧乃音樂之特征,卻早已為物理、數學所引申;泛音、共鳴、黃金分割等物理、數學理論則已普遍運用於音樂領域。至於序列音樂、具體音樂、電子音樂、空間音樂、色彩音樂與計算、錄音技術和計算機科學技術結合得更加密切。
20世紀40年代後,美國現代著名作曲家、數學家巴比特把音樂原理與數學、電子技術相結合創作了大量的電子音樂和序列音樂,被稱為唯理性科學作曲家。
與巴比特相反,反理性、偶然音樂作曲家翰·凱奇,把建築學、生物學、電學等實驗科學融合進音樂創作,發明了“特別裝配鋼琴”,他作了以東方思想為核心的偶然音樂,成為當代具影響的實驗科學家。
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是,歐洲著名電子音樂中心大都在科研機構而不在藝術部門,俄羅斯第一個色彩音樂試驗成功單位並不是音樂學院而是航空學院。由此可見,音樂與科學不但客觀上具有各種各樣的相互滲透、相互交錯的現象,而是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論證了“音樂裏有科學,科學裏有音樂”和“科學越發達,音樂越繁榮”這一神秘的真理。
(二)音樂與哲學
音樂與哲學兩者都屬於社會科學。音樂是表現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它包括音樂創作、音樂表現和音樂欣賞三個方麵。而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從哲學的角度來講,音樂作為一門學科是研究音樂如何反映現實,怎樣反映現實,特別是音樂藝術的審美關係,它所要解決的是人類審美意識的性質、特征、起源、發展和各種體係,以及音樂的自身本質、表現手法、發展規律、音樂與現實的辯證關係、美的本質和標準等問題。
因此,充分剖析音樂的本質、特征,理解音樂的特殊性,以及不斷深入研究音樂與哲學的辯證關係,是學習音樂、認識世界、了解音樂、改變世界所承擔的必然任務。
(三)音樂與文學
音樂是以聲音為物質材料基礎,形象化地表現現實生活的藝術;文學是以文字為記述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和視覺藝術的文學,兩者均需要通過藝術形象的啟發、情感理想的體驗、富有哲理的概括,才能使音樂、文學與情感產生共鳴,也就是說學習和讚賞音樂需要一定的文學修養。
文學水平的高低、音樂知識的多少與欣賞音樂的深與淺是成正比的,因為音樂作品有古今中外之分,題材涉及中外重大曆史事件、神話傳說、經典名著、民俗風情等。
如對唐詩有了解的人,容易理解法國作曲家馬勒的《大地之歌》;對我國楚漢戰爭有研究的人,容易聽懂琵琶獨奏曲《十麵埋伏》;熟悉外國文學的人,對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等。
當然,音樂也不是什麼深奧、神秘的東西,隻要是有聽覺、思維正常的人,不僅可以學習音樂、欣賞音樂,而且還可以從音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