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組分結構理論的膽木注射液多維結構質量控製技術體係(2 / 3)

Fig、1 Total ion chromatography chromatogram of Danmu injection in negative ionization mode

〖HT5”SS〗

在膽木注射液化學成分明確的基礎上,隨後對分離得到的單體進行體外抗炎藥效篩選,研究發現這些樣品在給藥濃度範圍內沒有毒性並且有弱到中等強度的抗炎作用,而多數單體化合物主要為酚酸(苷)和生物堿類成分,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膽木注射液的抗炎物質基礎為此類組分。為了進一步確證其藥效物質基礎,實驗中采用梯度洗脫方式對膽木注射液各個部位進行洗脫分離,富集了酚酸、環烯醚萜以及生物堿這3個部位,采用細胞NO釋放的抑製活性篩選方法對分離富集到的各組分進行藥效篩選,從實驗結果生物堿類對NO的釋放有顯著抑製作用,酚類也有一定的抑製作用,環烯醚萜抑製作用不明顯。抗炎活性研究結果表明酚酸類以及生物堿類是主要的抗炎活性物質,因此,膽木注射液物質基礎很可能是生物堿類以及酚酸類成分多組分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對於抗炎作用的最佳物質配比仍需通過進一步的實驗進行確證。

1、原兒茶酸。

膽木注射液水洗部位

Fig、2 HPLC chromatogram of DM injection eluted by water

1、馬錢子苷;2、獐牙菜苷。

膽木注射液10%乙醇洗脫部位

Fig、3 HPLC chromatogram of DM injection eluted by 10% ethanol

1、短小舌根草苷;2、 3-表短小舌根草苷苷;3、異長春花苷內酰胺;4、喜果苷。

膽木注射液10%~95%乙醇洗脫部位

Fig、4 HPLC chromatogram of DM injection eluted by 10%-95% ethanol

2膽木注射液多維結構質量控製體係

中藥質量控製的目的是為了保證中藥及其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建立科學合理的中藥質量製方法仍然是阻礙中藥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隨著分析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方法被應用到中藥的質量控製研究中,用以確保中藥的安全穩定。

目前國內外中藥質量控製的主流方法:一是在化學成分和活性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中藥中的某一或幾個有效成分(主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進而控製中藥的質量,目前已成為國家藥品標準中中藥質量控製的主要方法之一;二是

考慮到中藥的多成分和整體作用,應用指紋圖譜的方法控製中藥直接提取物中盡量多的成分[29]。當前,對於膽木注射液的質量控製,藥監局試行標準則以蘆丁含量作為指標,根據本實驗室的研究結果,膽木注射液中並未檢測到蘆丁成分,說明蘆丁含量很低,也可能由於膽木製劑的工藝過程導致蘆丁成分丟失,該標準用於膽木注射液質量控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鑒於異長春花苷內酰胺為膽木及其製劑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同時體外活性研究表明它具有抗瘧、抗菌、抗病毒的活性,部分研究者[30-33]建議通過測定異長春花苷內酰胺含量來控製膽木藥材以及製劑的質量。但是,由於中藥化學成分以及作用機製的複雜性,僅用1個或幾個成分並不能反映藥物的整體質量,也就難以保證其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還有一些研究人員[34-35]通過建立膽木注射液指紋圖譜,並以此作為其質量控製的依據,雖然能滿足中藥的整體性,但是缺乏與療效的相關性,結合藥效物質基礎建立有效成分群化學指紋圖譜更具有說服力。

膽木注射液質量控製研究必須是建立在其物質基礎研究上的,前文提到中藥物質基礎是個有序的整體,可以用“組分結構理論”來闡述,對於中藥質量控製也可以以此為基石,開辟一條新的質量控製研究思路。基於此思想,可建立具有多個層次結構的膽木注射液質量控製體係,通過量化有效組分間及組分內部各成分間特定結構關係,並結合藥效實驗設定此比例最優可控範圍窗[4],從“量-效”關係的角度全麵係統地評價膽木注射液的內在品質。

2、1 與藥效相關的物質基礎多維結構質量控製

根據藥效物質基礎研究,膽木注射液療效來自多種組分共同作用,各組分內以及組分間存在一定的配比結構特征,

膽木注射液多維結構質量控製體係

Fig、5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Danmu injection

因此,在對其進行質量控製時,應以多個指標組分進行質量控製。本實驗室在對膽木注射液質量控製研究過程中,在充分了解膽木注射液化學成分和體外活性研究的基礎上,運用HPLC-DAD對該製劑中的12個活性成分進行了同時定量分析。在C18反相色譜柱(4、6 mm×250 mm,5 μm)上,以乙腈-0、1%甲酸溶液為流動相,流速1、0 mL·min-1,梯度洗脫,柱溫25 ℃,DAD檢測器掃描範圍190~400 nm,進樣10 μL進行檢測,結果所測成分覆蓋了酚酸、環烯醚萜和生物堿3大類成分。酚酸類組分中精確定量了原兒茶酸、新綠原酸、綠原酸以及隱綠原酸4種酚酸的含量,各成分在不同批次膽木注射液中平均質量濃度分別為0、307 1,0、088 34,0、060 68,0、067 4 g·L-1,各成分之間配比關係約為10∶3∶2∶2;環烯醚萜成分獐牙菜苷平均質量濃度為0、207 5 g·L-1;生物堿及其苷類主要成分naucleamide A-10-O-β-D-glucopyranoside、naucleamide G、短小蛇根草苷、3-表短小蛇根草苷、3α-5α-tetrahydrodeoxycordifoline lactam、異長春花苷內酰胺以及喜果苷的平均質量濃度為0、210 5,0、238 3,0、205 5,0、063 98,0、068 72,1、041,0、036 56 g·L-1,組分內結構配比為12∶13∶11∶4∶4∶572。各組分間,酚酸、環烯醚萜以及生物堿的加和平均值分別為0、523 5,0、207 5,1、864 g·L-1,三者組分的結構配比關係近似為5∶2∶18。通過對多個批次膽木注射液進行測定,初步確定了各組分內以及組分間的結構配比關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臨床藥效試驗,設定藥物最優效組分結構配比範圍,可以減少膽木注射液各生產批次內以及批次間差異,保證其安全、有效、穩定、可控。

2、2 與安全性相關質量控製

中藥除了要達到較好的療效外,還要保證其安全性,需要嚴格控製那些與安全性相關的物質的含量。近些年來,以中藥提取物製備的中藥注射液廣泛進入臨床使用中,具有作用迅速,無首過效應,可發揮全身或局部作用等優勢,但是由於其成分的複雜性以及機製不明確性,導致較高的不良反應

膽木注射液260 nm(a)和320 nm(b)下的液相色譜圖

Fig、6 HPLC chromatograms of Danmu injection at 260 nm (a) and in 320 nm (b)

率發生,極大的阻礙了中藥注射劑的發展。膽木注射液動物實驗表明,其並無異常毒性、過敏反應以及溶血和凝集作用,由於采用肌肉注射方式,給藥部位有輕微充血,總體來說具有較好的安全性。膽木注射液外觀方麵,要求其為棕紅色至棕褐色的澄明液體,無物質的沉積、渾濁等現象。根據藥典相關規定,注射液的細菌、重金屬、鞣質、pH、蛋白質、微粒、無機離子以及熱原等檢查都要符合要求。

2、3 膽木注射液生產過程動態質量控製

膽木注射液由膽木藥材經過提取、除雜、添加輔料等一係列工藝過程製備而成,在從藥材到製劑成品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引起膽木有效成分種類及含量的變化,並最終導致不同批次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因此要保證膽木注射液的穩定性,必須對整個工藝過程進行質量監控,即從製劑源頭藥材的選擇,生產工藝的各個環節,到最終成品層層把關,以此減少生產過程帶來的誤差。本課題組曾對膽木藥材、注射液中間體以及注射液成品進行色譜比較,發現從藥材到製劑的過程中各成分含量以及比例關係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主要成分異長春花苷內酰胺含量有明顯降低,所以有必要跟蹤檢測主要指標成分含量以及比例關係的變化,建立合理的質量控製範圍,保證最終成品的穩定一致。

3 結語

目前,對於膽木製劑的質量控製仍在探索和完善階段,雖然膽木的化學成分尚已明晰,但是其物質基礎仍然有些模糊,更難以製定合理的質量控製方法。所以建立基於“組分結構理論”的膽木製劑物質基礎多維結構質量控製體係,對

於膽木之類民族藥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中藥的生產過程中,製劑工藝處理方法等會影響其物質基礎,使藥材中與臨床疾病防治相關的物質種類或含量發生變化。從藥材到成品製劑的過程中,各個生產環節和因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中藥物質基礎,從而影響其藥效。因此有必要對膽木及其製劑建立多個環節全過程動態質量控製體係,以此增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由此可見膽木及其製劑的研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1] 薑燕,劉豔麗,呂恂琪,等、膽木及其製劑的研究現狀[J]、中國藥師, 2012, 15(8): 1196、

[2] 賈曉斌,陳彥,李霞,等、中藥複方物質基礎研究新思路和方法[J]、中華中醫藥雜誌, 2008, 23(5): 420、

[3] 賈曉斌,鄭智音,黃洋,等、基於組分結構理論的鮮藥物質基礎研究思路與方法[J]、中國中藥雜誌, 2011, 36(8): 2596、

[4] 劉丹,賈曉斌,鬱丹紅、基於“組分構成”理論的中藥質量控製新思路[J]、中國中藥雜誌, 2012, 37(6): 865、

[5] Sun J Y,Lou H X,Dai S J,et al、 Indole alkoloids from Nauclea officinalis with weak antimalarial activity[J]、 Phytochemistry, 2008, 69(6): 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