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同居群夏枯草產量構成因子與形態特征關係分析(2 / 3)

由表2可知,不同生境中夏枯草的莖重、葉重和穗重基本都和產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說明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的大小決定著其產量的高低。由於光照、有機質及土壤水分環境因子的變化,夏枯草根和宿根的長度表現出了不同的變化。這是由於在半陰生的環境中(栗東、五裏廟和趙宕),土壤含水量較高,群落蓋度小,土壤水分和養分相對充足,夏枯草的根和宿根長度與牛首山的相比較小;而在幹旱環境中(穀裏、長山),受環境中水分的影響,根長和宿根長相對較大。地下部分生物量(根和宿根)卻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呈逐漸下降的趨勢,這說明環境資源中的有機質是夏枯草地下部分物質積累的主要營養來源。另一方麵,隨著異質性環境中土壤水分的減少,夏枯草在較幹旱的環境中(長山、穀裏),地下幹重/地上幹重的比值增大,夏枯草主要以地下生長為主。夏枯草的葉子數量在不同居群中均有顯著差異,葉長呈現不同的變化,造成這種差異可能是不同生境中光照和有機質不同造成的。隨著生境從陽生環境(牛首山)到半陰生環境中(五裏廟、栗東、趙宕),光強發生了改變,夏枯草需要通過增加葉長來更好的利用有限的資源進行光合作用。而在幹旱和物種蓋度較大生境中(穀裏、長山),夏枯草采取了減少葉片數量並增加葉長的策略來適應環境。故葉片特征是指示夏枯草生長環境的一個很好的指標。

由於生境條件的變化,夏枯草的莖長、穗長及層數都呈現出一定的變化,這是由於生境中的有機質、光、容重等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有機質較豐富的環境(牛首山、栗東、五裏廟、趙宕)中,夏枯草的營養充足,夏枯草莖長相對較長。而在資源相對貧乏的環境(長山、穀裏)中,夏枯草莖長和穗長都在減小,這是夏枯草對環境脅迫的一種適應性響應。由於地上部分生物量是夏枯草產量的主要限製因子,故要提高夏枯草單株的產量一定要注意莖、葉、穗的協調生長,使夏枯草的生長達到最佳狀態。陳宇航[7]的研究也表明,適量的有機無機肥料配施,有利於植株的生長,可以形成高產,過多的養分會導致果穗產量的下降。不同生境中,夏枯草的克隆枝數的變化規律與根長和宿根長的變化規律基本相似。在貧瘠幹旱的居群中(長山、穀裏),種間的競爭激烈,夏枯草同時受自身植株大小的影響,克隆能力較弱。在落葉闊葉林下生境中,群落蓋度大,夏枯草光合作用受到嚴重的抑製,其克隆枝數和間隔子長度與其他居群相比大的多,且林下居群的克隆枝重比也顯著高於其他居群,故克隆枝重是林下夏枯草產量的主要限製因子。

綜上所述,夏枯草適宜生活在有機質豐富、容重較大、蓋度較小、光照條件好的中生土壤中,這種生境中夏枯草植株高大,株型較好。主要表現在葉子數量多,莖長,果穗大,產量高。本研究的結論和前人研究夏枯草適宜生長環境的結論有一定的差異[8-11],這是由於現在人為活動的影響,環境的破壞及夏枯草生境條件的惡化,受環境影響程度大小不一,形態上變化多端,夏枯草植株多零星散布於雜草灌叢中,野生夏枯草資源最適生長環境已很難尋覓,調查的居群也基本處在瀕危的邊緣,如不再強加就地或者引種保護,必然導致種群的消失。

4、2 不同居群夏枯草產量與各性狀的回歸模型與分析在研究過程中,由於影響夏枯草產量的因素較多,這些因素間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特別是當各性狀間存在高度相互依賴關係時,會給回歸係數的估計帶來不合理解釋。通徑分析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葉片數量、葉長和葉寬對不同居群夏枯草的產量有較大的直接效應,克隆枝數通過葉數、葉長和葉寬對夏枯草產量貢獻間接作用較大。結合線性回歸模型分析夏枯草不同居群的產量特點,發現不同生境中夏枯草產量的構成因子各不相同,在適宜環境(牛首山居群)中,對夏枯草產量貢獻最大的因子是葉片數量和生殖枝數,即提高葉片數量和生殖枝數可以顯著提高夏枯草單株的產量。實踐證明4月中旬到5月上旬為植株形態建成的關鍵時期,加大氮、磷、鉀的施入量有利於植株積累幹物質為後期的生殖生長提供充足的物質積累,最終提高果穗產量[13]。故引種栽培及資源保護中要特別注意對這類性狀的篩選,有利於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高產,生產上也要注意在生殖生長前期(現蕾期)施肥保證夏枯草土壤水分及營養元素的正常供應,為夏枯草植株的高產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典、一部[S].2010:263、

[2] 陳宇航,郭巧生,王澄亞,等、夏枯草形態學性狀的遺傳變異、相關及主成分分析[J]、中國中藥雜誌,2009,34(15):1886、

[3] 廖麗,郭巧生、夏枯草ISSR分子標記技術的建立與體係優化[J]、中草藥,2009,40(7):1131、

[4] 郭巧生,劉麗,趙榮梅,等、夏枯草種子萌發特性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誌,2006,31 (13):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