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吃的精神(1 / 2)

大多數中國人可能未必背得出蘇東坡的詩詞,但沒有領教過,或者索性不知道“東坡肉”或“東坡肘子”者,恐怕為數甚少。在中國犖犖大觀的菜係食譜中,能以一個作家詩人的名字冠之為名的珍饈,這光榮隻有蘇東坡享有,實在是使得一向上不得台盤的文人,頗為揚眉吐氣的。

東坡肉的發源地,應是1080年蘇東坡謫居的湖北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他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嚐戲作《食豬肉詩》雲:‘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1089年,蘇軾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肴。他在杭州,做了一件大好事,就是修浚西湖,築堤防汛,減災免難。杭城的老百姓為了感謝他的仁政,把這條湖堤稱作蘇堤。堤修好時,適逢年節,群眾給他送來了豬肉和酒。東坡先生很有一點群眾觀點,批了這個條子,說將“酒肉一起送”給那些在湖裏作的民工。結果,做飯的師傅錯看成“酒肉一起燒”,遂把兩樣東西一塊下鍋煮起來,想不到香飄西湖,令人饞涎欲滴。就是色濃味香,酥糯可口,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東坡肉的來曆。於是,慢火,少水,多酒,便成了製作這道菜的要訣。

可是,如果想到他貶到黃州之前,還是在開封大牢裏關著的欽犯,是個差一點處決殺頭的人,就會發現他這種口福上的專注之情,其實在這位文學大師,對於權貴,惡吏,小人,敗類恨不能整死他的精神抵抗。從他《初到黃州》一詩中,就表白出他不服輸的性格:“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著水曹郎。隻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他詩中的“為口忙”,也是諷喻自己一生受這張嘴的累,《宋史》稱他“直言儻論”,得罪了不少人,他的詩,也給他帶來文字獄的災難。出獄後所寫的第一首詩:“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表明他盡管為此倒黴,也絕不買賬的心誌。

蘇東坡一生犯小人,總是不得安寧,這也是所有善良的人經常碰上的噩運。然而,他在顛沛流離的一生中,卻有著難得的好口福,實在使那些整他的人氣得發昏章第十一。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會吃,懂吃,有條件吃,而且有良好的胃口,吃得下去,克化得了,實在是一種幸福。尤其在你的敵人,用鈍刀子割你的頭顱,給你製造痛苦時,或者用謠言,中傷,誣陷,抹黑的手段,在精神上挫折得你半死半活時,他們滿心希望你過得悲悲慘慘,淒淒冷冷切切,希望你懨食,希望你尋死上吊,而你卻像一則電視廣告說的那樣,“吃嘛嘛香”,那絕對是一種靈魂上的反抗。應該說:蘇東坡的口福,是他在坎坷生活中的一筆精神財富。如果看不到這點,不算完全理解蘇東坡。

他在《湖州謝表》裏,公開表達了這種反抗精神,不肯妥協的態度:“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壓根不理會這些握有權柄的得誌新貴。他哪裏曉得小人不可得罪的道理,照講他想講的話,照寫他想寫的文章,鋒芒畢露,略無收斂。於是,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到政治上的迫害。外放、貶官,謫降,停俸,這也是曆史上的統治者收拾作家詩人,還不到殺頭掉腦袋的程度之前,常用的一套令其不死不活的做法。

現在回過頭去看,古往今來的作家詩人之所以挨整,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小人作祟的緣故。有小人密告在先,皇帝才發怒於後。日理萬機的九五之尊,有一點空餘時間,還得應付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要一一擺平那些性饑渴和性苦悶的女人,不會有多少時間去讀小說詩歌的。這樣,一班小人式的文人,或文人式的小人就有事情可做了,檢舉告密,出首揭發,深文周納,羅織罪名。所以,小人對於社會的危害,猶如膽固醇附著於血管壁,要發生栓塞梗死現象一樣,小人愈多,社會便愈腐敗。在曆史上,凡大興文字獄的朝代,總是政治上最窒息、小人最繁殖、正人君子最倒黴的時期。尤其像蘇東坡這樣處於巔峰狀態的文學大師,更是他們的嫉恨對象。因為這些文人中的小人,一旦寫不出或寫不好作品,無不產生狠毒的咬人之心,是恨不能對同類食肉寢皮的。所以,東坡先生數十年間,三落三起,先是被貶黃州,後是謫往嶺南,最終流放到海南島,都是小人們不肯放過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