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是公元九世紀的中國一位傑出的詩人。如果要在中國詩人中,找一位環境詩人,蘇東坡恐怕是首選的當然人物。
試想一下,假如杭州西湖,九江廬山,黃州赤壁,鎮江金山,嶺南的惠州,瓊島的儋州,要沒有蘇東坡的詩文,與之相得益彰的話,這些大環境裏的各色景觀將是怎樣的減色呀!而且也正是由於他的作品,使我們了解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環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以他在黃州寫的一首《五禽言》為例而言,我們可以想象北宋時期的長江中遊一帶,野生動物,種類很多,僅飛禽一項,絕不像現在這種寂寥樣子,偌大天空裏,竟少見有什麼鳥兒在飛翔。
東坡寫詩的創意,他聲明是受到前輩梅聖俞的《四禽言》啟發,才寫出這一組五種野生飛禽的詩。這許多知其名和不知其名的野鳥,成為東坡先生的詩篇中的主角,證明了那時鳥類數量之多。當然,從這裏,可以看到詩人對於大自然的熱愛,對於勞動人民的同情,也看到這位大師觀察生活的細致入微,和他以俗入雅的不拘一格的文學上的豁達。在中國詩歌的海洋裏,詩人的筆觸還很少掃描到這些上不了台盤的鳥類動物。
惟其多,詩人才寫它;為什麼多呢?那時的環境狀況良好。這就是這首詩傳達出的環保信息。
這組詩大概寫於他初謫黃州,住在定惠院時的感受。從這組詩的序得知,這個定惠院,想來是荒僻的寺刹了。即或古人不像後來搞運動的人那樣刻薄苛虐,不會給他戴上什麼帽子,但對於流放的這位大文豪,肯定不會禮遇有加的,給他這麼一座寺院可以寄身,也就不錯了。後來,他流放海南,連房子也不給住,生給轟到野外露宿呢!
有一個破院可住,詩人很高興了,他馬上被新環境所吸引。“繞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葦,春夏之交鳴鳥百族,”看來,當時還沒有噴灑農藥化肥的習慣因而沒有環境汙染這一說;加上粵菜這個菜係尚未形成,所以沒有濫捕濫殺野生動物這一說。風和日麗,春光明媚,鳥兒在寺院周圍婉轉啼聲,使得東坡先生忍不住要動筆了。雖然他被謫流放,遠離塵囂,屬於閉門思過的人物,但是詩人的靈魂自由,卻是不大容易慣於被拘束的,斯情斯景,給了他靈感,就作了這組《五禽言》。使我們知道一千年前的湖北黃岡、蘄春一帶,是個有著豐富野生動物的地區。
他說,這些鳥兒,“土人多以其聲之似者名之。”故而五種野禽的名字,一曰“蘄州鬼”,一曰“脫卻破褲”,一曰“麥飯熟”即“快活”,一曰“蠶絲一百箔”,一曰“姑惡”,都是依據鳥的叫聲取名的。現在我們能夠明確認定的,除了“脫卻破褲”,是一種叫作布穀鳥的大杜鵑外,餘者,屬於何種禽類,我請教過來自湖北鄉下的朋友,他們也說不上所以然。按照地球上每天要滅絕一種生物的規律來看,我很懷疑,現在,究竟還有沒有這些野鳥,很難說的了。
讀蘇東坡這首詩,不由得不擔心,如果不加以保護,也許有朝一日,連布穀鳥的啼聲也聽不到。這絕非杞人憂天,如今即使在鄉間,布穀鳥也是少之又少了。我們從古人詩歌裏,如唐杜甫《洗兵行》:“田家望望惜雨幹,布穀聲聲催春種。”如宋陸遊《夜聞蟋蟀》:“布穀布穀解勸耕,蟋蟀蟋蟀能促織。”說明這種鳥兒是常見的。
布穀鳥的學名是大杜鵑,性情孤僻,甚至求偶期間,雌雄也不共同生活。它的叫聲,清脆悅耳,嘹亮動聽。蘇軾的寫布穀鳥的詩,怕是最為生動,最有情趣的了。“南山昨夜雨,西溪不可渡,溪邊布穀兒,勸我脫破褲。不詞脫褲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蘇東坡在詩中自注雲:“土人謂布穀為‘脫卻破褲’。”看起來,一千年前布穀鳥的叫聲,直到今天也沒變。當時土人用了“脫卻破褲”四字命名布穀,既有幽默,也有辛酸。那結尾一句“水中照見催租瘢”。可以想象農民在苛政重壓下的痛苦狀態。文學家總是忘不了老百姓的疾苦,讀這首詩,深深感受到詩人關切民瘼,抒發民憂的胸懷。
其餘的,如“姑惡”,依音辨認,大概可以辨別出不是秧雞、就是斑鳩之類的水鳥,至於發出像“麥飯熟”或“快活”,“蠶絲一百箔”和“蘄州鬼”叫聲的鳥,無論怎樣想象,也不知道是現在的什麼飛禽了。也許隻有尚未完全破壞的神農架林區裏,還能存留東坡先生筆下的“鳴鳥百族”的景象。但是,根據報導,那裏的原始森林,也被燒林墾荒,偷伐亂砍,已不是原來的景象了。
我們從蘇軾的詩中,還可讀到許多與環境構成如此密不可分的名句,如密州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徐州的“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黃州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杭州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汝淡抹總相宜”;九江的“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惠州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儋州的“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頭蕭散滿霜風”等等。
由於蘇軾是一位太正直,太天真,太敢說敢道、敢作敢為的詩人,“其為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因此數困於世,而終不以為恨。”(蘇轍所撰《墓誌銘》)因此他的一生,活了六十六歲,倒有一大半時間,是被貶受挫,跌宕沉浮,坐牢謫放,飽嚐苦難,嚐盡辛酸,處於顛沛流離狀態之中。這樣,使他有機會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特別是中原和嶺南地區。因之,各個地方的山川風光,四時景色,世態人情,黎民百姓,都給了他豐富的創作靈感,寫下了數以千計的不朽詩篇。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當時大量的環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