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兒:不是宰相,勝似宰相(2 / 3)

受到這次風波後,上官婉兒徹底成熟了,她吸取了以往失敗的經驗,重振精神,始終把握一個原則,武則天喜歡的東西千萬別碰,武則天說的任何話也永遠是對的。她精心侍奉,曲意迎合,終於得到了武則天的歡心,從此也更受寵愛。《舊唐書》記載,武則天之後讓上官婉兒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也日盛起來。就連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也想去攀上官婉兒,並與其私通。在所草詔令中,上官婉兒便經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當時,與上官婉兒關係好的都得到了提拔。其中,中書侍郎崔湜因為與上官婉兒在外宅私通,便被引以為相。這個崔湜是什麼人,他就是杜甫一首詩中“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中崔九的哥哥,當了中書令。可見上官婉兒在朝廷中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其權勢鮮有人可比。

不滿現狀參與政變,依附太子再找後台

雖然權勢得到了滿足,但上官婉兒並不是一個甘於現狀輕易滿足之人,她知道武則天已經年老,不可能永遠當皇帝,她得為自己找好退路,便默默尋找自己的新後台,這個後台便是太子李顯。

在宮中,上官婉兒勾引了李顯,並與其有了肌膚之親。這個時候,上官婉兒歲數並不大,才16歲,大約也就是現在的高中生年紀。她年齡雖小,但心機不淺。上官婉兒知道李顯以後必定會有作為,得下一盤大棋,搞一場政治投機。就像當年呂不韋押寶秦國王子異人一樣,希望這次“奇貨可居”以後能成大事。然而,最開始李顯並沒有交上好運,還被廢,遠戍鈞州、房州。

不過,這樣的黴運並沒維持多久,就因武則天的下台而改變了。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等擁護李唐宗室的大臣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神龍政變後,唐中宗李顯複辟了。這時的上官婉兒心裏那個高興啊,自己押的這個寶可算是得到了回報。李顯當上皇帝後立即安排“老相好”上官婉兒專掌起草詔令,對其充分信任。李顯覺得這還不夠,便拜上官婉兒為昭容。這個昭容是個什麼職位呢,就相當於貴妃,除了皇後她就最大。除了封上官婉兒,她的母親鄭氏也得到了回報,被李顯封為沛國夫人。

上官婉兒不忘“舊情人”,又向韋皇後推薦了武三思,將武三思領進宮中,李顯於是開始與武三思商議政事,當年發動政變的張柬之等人反而受到了武三思的遏製,不久還被武三思等人設計貶殺。這時,上官婉兒的權勢達到了最高峰。

手掌大權重視文風,培養人才受到追捧

在上官婉兒掌握了朝政大權,被稱為“巾幗宰相”之時,她也做了一些利己又利國的大事。

首先,她說服中宗李顯將自己的祖父上官儀一案進行了平反,並追贈上官儀為中書令、秦州都督、楚國公,追贈上官庭芝黃門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另外,她的母親鄭氏去世後,她請求李顯追諡為節義夫人,並上表將自己的品級降為婕妤以示哀悼,不久之後恢複。

其次,上官婉兒請求皇帝李顯規定天下百姓23歲時才算成丁,55歲為老人,到59歲就免除勞役,改易製度,用來收取人心民望,李顯也一一準許。

另外,上官婉兒十分重視文學,多次勸說李顯大量設置昭文館學士(相當於翰林學士),廣招當朝詞學之臣賦詩唱和。每次聚會時,她都同時代替李顯和韋皇後幾人作詩,文思泉湧,數首並作,詩句優美,時人大多傳誦唱和。譬如她創作的《彩書怨》這首詩就被天下人廣為傳唱,內容如下:“葉下洞庭初,思君萬裏餘。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同時,對大臣所作之詩,中宗李顯又令上官婉兒進行評定,名列第一者,常賞賜金爵,貴重無比。學者計有功在《唐詩紀事》中寫道,中宗曾於景龍三年正月晦日遊長安附近的昆明湖,即興賦詩,命群臣各應製一首。由上官婉兒最終評定出了宋之問的詩作,然後評論:“二詩工力悉敵,沈詩落句雲:‘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蓋詞氣已竭。宋詩雲:‘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猶陟健舉。”自此,朝廷內外吟詩作賦頓時形成一股潮流,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眾人的文化素養,陶冶了情操,也客觀上發現和培養了一批文化人才,並使初唐的文學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