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單元二?禽常見的細菌性傳染病(1 / 3)

一、禽支原體病

支原體(Mycoplasmosis)又稱黴形體,是一類沒有細胞壁,僅由胞漿膜包裹的原核微生物,是目前所知的能在無生命培養基中繁殖的最小原核細胞微生物。廣泛存在於人類、動物、植物、昆蟲體內,其中部分支原體對人或動物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在獸醫學上是一類重要的病原微生物。1967年正式命名為黴形體。

支原體對禽類具有廣泛的致病性,主要侵害呼吸係統和生殖係統,還能引起關節炎、眼部感染。從禽類分離的支原體已發現的有十多種,目前已知的支原體有80餘種,其中對禽致病的主要為雞敗血支原體、滑液囊支原體和火雞支原體。最近國內學者又證明鴨支原體是鴨傳染性竇炎的病原。

(一)雞毒支原體感染

雞毒支原體感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Infection)是由雞毒支原體引起雞和火雞等禽類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又稱雞敗血支原體病、雞敗血黴形體病、慢性呼吸道病(CRD),火雞則稱為傳染性竇炎。其特征為咳嗽、流鼻液、呼吸道囉音和張口呼吸,剖檢可見鼻竇、氣管卡他性炎和嚴重的氣囊炎。疾病發展緩慢,病程長,成年雞多為隱性感染,可在雞群長期存在和蔓延。本病分布於世界各地,是危害養雞業的重要傳染病之一。

【病原】雞敗血支原體(MG)是支原體屬內的致病種。該菌一般呈球形,大小為0.25~0.5μm。革蘭染色弱陰性,姬姆薩染色效果較好。本菌為好氧和兼性厭氧,在液體培養基中培養5~7d,可分解葡萄糖產酸。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緩慢,能凝集雞和火雞紅細胞。到目前為止,這個種隻發現1個血清型,但各個分離株之間的致病性和抗原性存在差異。

雞敗血支原體對環境抵抗力低弱。一般消毒藥物均能將它迅速殺死。在水內立刻死亡,對紫外線的抵抗力極差,在陽光直射下會很快失去活力。在20℃的雞糞內可生存1~3d,但在發酵糞堆中也很快死亡。在卵黃內37℃能生存18周,20℃存活6周,在45℃中經12~14min死亡。液體培養物在4℃中不超過1個月,在-30℃中可保存1~2年,在-60℃中可生存多年,凍幹培養物在-60℃中存活時間更長。

本菌對泰樂菌素、泰妙菌素、紅黴素、鏈黴素等敏感,但對新黴素、多黏菌素、青黴素和磺胺類藥物有抵抗力。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感染雞和火雞,各種年齡的雞和火雞都能感染本病。但年齡越小症狀越嚴重,雞以4~8周齡最易感,火雞多見於5~16周齡。純種雞較雜交雞嚴重,成年雞常為隱性感染。

本病的傳播方式有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病禽和帶菌禽是主要的傳染源,其分泌物、排泄物帶有大量病原。此外,疫苗本身帶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染來源。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寒冷的冬春季節及氣候突變時多發而且嚴重。並~現長期存在、反複發生、流行緩慢,很難根除的特點。有人總結出“三輕三重”(即用藥時、天氣好時、飼養管理好時輕;停藥時、天氣壞時、飼養管理差時重)。發病率和病死率的高低決定於管理條件和有無繼發感染,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如雛禽的氣霧免疫、衛生狀況差、飼養管理不良、應激、其他病繼發等影響。

【臨床症狀】潛伏期,人工感染4~21d,自然感染可更長。

病初的典型症狀為漿液或漿液黏液性鼻液,鼻孔堵塞、頻頻搖頭、噴嚏、咳嗽,還見有竇炎、結膜炎和氣囊炎。其後炎症蔓延到下呼吸道即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呼吸有氣管囉音等症狀。病雞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消瘦。到了後期,如果鼻腔和眶下竇中蓄積滲出物,眶下竇腫脹、發硬,~現為顏麵部腫脹。眼瞼腫脹,眼部突出如腫瘤狀,突出眼外,似金魚眼。眼球受到壓迫,發生萎縮並造成失明,可以侵害一側眼睛,也可能兩側同時發生。

成年雞很少死亡,幼雞如無並發症,病死率也低。產蛋雞感染後,隻~現產蛋量下降和孵化率低,孵出的雛雞活力降低,並維持在低水平上。後期常蹲伏一隅,不願走動,公雞的症狀常較明顯。種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死胚和弱胚增多,孵出的弱雛多,易發病死亡,且弱雛的氣囊炎發生率高。肉用仔雞和火雞可見嚴重的氣囊炎、咳嗽、囉音和生長不良。

火雞的症狀基本上與雞相似,常見的症狀是竇炎、鼻炎和呼吸困難。

【病理變化】單純感染MG時,可見鼻道、氣管、支氣管和氣囊內含有混濁的黏稠滲出物,喉頭、氣管黏膜常增厚,內有微量的黏液狀物質積聚,早期氣囊輕度混濁、肥厚,常見有黃色泡沫,嚴重者有幹酪樣滲出物。自然感染的病例多為混合感染,可見呼吸道黏膜水腫,充血、肥厚。竇腔內充滿黏液和幹酪樣滲出物,有時波及肺、鼻竇和腹腔氣囊,如有大腸杆菌混合感染時,可見纖維素性肝被膜炎和心包炎,火雞常見到明顯的竇炎。

【診斷】根據本病的流行情況、臨診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本病在臨診上應注意與雞的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新城疫、雛雞曲黴菌病、滑液囊支原體、禽霍亂等相鑒別。但進一步確診須進行病原分離鑒定和血清學檢查,此外還有HI和ELISA。

【防製】平時加強飼養管理,盡量消除引起雞抵抗力下降的一切應激因素。感染本病的雞多為帶菌者,很難根除病原,故必須采取措施建立無支原體病的種雞群。在引種時,必須從無本病雞場購買。幼雞到2~4月齡時,應定期進行血清凝集試驗,淘汰陽性反應雞,要求與雞白痢檢疫相同。控製MG感染的疫苗有滅活疫苗和活疫苗兩大類。滅活疫苗為油乳劑,可用於幼齡雞和母雞。活疫苗主要是F株和溫度敏感突變株S6株。據報道,其免疫保護效果好,比未免疫的對照雞病變輕,生產性能好。

本病對某些抗生素有一定的療效。目前認為泰樂菌素、壯觀黴素、鏈黴素和紅黴素對本病有一定的療效。抗生素治療時,停藥後往往複發,因此應考慮幾種藥輪換使用。此外,本病的藥物治療效果與有無並發感染的關係很大,病雞如果同時並發其他病毒病(例如傳染性喉氣管炎),療效不明顯。

(二)滑液囊支原體感染

滑液囊支原體感染(Mycoplasma Synoviae,MS)又稱傳染性滑膜炎,是滑液囊支原體引起的雞和火雞的一種急性或慢性的傳染病。主要侵害關節的滑液囊膜和腱鞘,引起滲出性滑膜炎、腱鞘滑膜炎及滑液囊炎。

【病原】本病的病原為滑液囊支原體(MS),呈多形態的球形體,比雞毒支原體稍小。革蘭染色陰性,隻有1個血清型,不同菌株間幾乎沒有差異。病原體具有一般支原體特征。

滑液囊支原體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與敗血支原體相似,不耐熱,在低溫條件下能夠存活很長時間,如卵黃囊中的支原體在-20℃下能存活2年,肉湯培養物在-70℃條件下或凍幹的培養物在4℃條件下均可穩定存活數年。

【流行病學】滑液囊支原體病隻感染雞、火雞和珍珠雞,人工感染可使野雞、鴨和鵝發病。主要發生於4~16周齡的雞和10~24周齡的火雞,偶見於成年雞。雛雞也有在1周齡時發生本病的,急性感染期之後出現的慢性感染可持續數年。

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空氣從呼吸道感染和傳播,通常感染可達100%。汙染的用具、衣服及車輛等均能機械傳播病原,也能夠通過種蛋垂直傳染,感染的雛雞可在雛雞中傳播疾病。種母雞感染後,通過生殖道排毒長達14~40d。普通雞胚培養製造的疫苗中常有滑液囊支原體的汙染,會將病原傳播給接種的雞。

【臨床症狀】潛伏期通常為11~21d。

發病初期的症狀是冠色蒼白,跛行(~現八字步),喜臥,食欲下降,消瘦,生長發育不良,常見含有大量尿酸鹽的綠色排泄物。隨病情發展,跗關節及足掌腫脹,可達鴿卵大。至病發後期,由於久病而關節變形,久臥不起,甚至不能行走中,無法采食,極度消瘦,雖然病已趨嚴重但病雞仍可持續飲水和吃食。上述急性症狀之後繼以緩慢地恢複,但滑膜炎可持續5年之久。經呼吸道感染的雞在4~6周時可~現輕度囉音或者無症狀。

火雞的症狀與雞基本相同,主要~現為跛行,呼吸道的症狀不常見。

【病理變化】病初,病變關節的滑膜、滑液囊和腱鞘可見到多量炎性滲出物,早期為清亮並逐漸混濁,以後變成幹酪樣滲出物。有時關節軟骨出現糜爛。慢性病例的病變關節的~麵常呈橘黃色。肝大並呈綠或暗紅色,脾大,腎常腫大蒼白呈斑駁狀。隨著病情的發展,關節和腱鞘內的分泌物呈濃縮狀(幹酪樣滲出物)。有的可見胸部出現囊腫。上呼吸道一般沒有病變,偶爾可見氣囊炎的變化。

【診斷】根據病雞的發病年齡和脛蹠關節及足墊的病理變化。可以初步診斷。但確實診斷必須進行支原體的分離培養和鑒定、動物接種試驗及血清學鑒定。

【防製】目前有多種抗生素對本病都有療效,包括諾氟沙星、四環素、紅黴素、壯觀黴素、林可黴素、泰樂菌素及土黴素等,可以添加在飼料中。但抗生素治療不能從雞群中排除滑膜支原體感染。

本病的防製措施與雞敗血支原體病相同,必須采取有效的綜合防疫措施,防止感染的傳入。目前尚缺乏疫苗用於免疫接種。

二、傳染性鼻炎

傳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IC)是由副雞嗜血杆菌所引起雞的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症狀為鼻腔與鼻竇發炎,流鼻涕,打噴嚏,眼結膜發炎,流淚,臉部腫脹。

目前,本病分布於世界各地,雖然本病的病死率不高,但由於感染的蛋雞產蛋下降(10%~40%),育成雞生長停滯及淘汰雞數增加,肉雞肉質下降,常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如有並發或繼發感染和其他應激因素,則損失更大。

【病原】副雞嗜血杆菌屬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屬,呈多形性。在初分離時為一種革蘭陰性小球杆菌,兩極染色,不形成芽孢,無莢膜,無鞭毛,不能運動。對營養的需求較高,屬於兼性厭氧菌。鮮血瓊脂或巧克力瓊脂可滿足本菌的營養需求,經24h後可形成露滴樣小菌落,不溶血。本菌可經雞胚卵黃囊內接種,24~48h內致死雞胚,在卵黃和雞胚內含菌量較高。

用菌體抗原做直接凝集試驗,將本菌分為A、B、C三個血清型。我國流行的以A血清型為主,各型之間無交叉保護作用。本菌的抵抗力很弱,對熱及消毒藥很敏感。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發生於雞,各種年齡的雞都可感染,但1周齡內的雛雞由於有相當高水平的母源抗體而不易發病,隨著年齡的增加易感性增高,以8~9周齡以上的育成雞和產蛋雞最易感,尤以產蛋雞發病最多。傳染途徑主要以飛沫及塵埃經呼吸道感染,但也可通過汙染的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麻雀也能成為傳播媒介。

本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在秋、冬寒冷的季節。本病通常~現為發病率高、病死率低。一旦發病若不采取防製措施,雞群將無一幸免。此外,本病的發生與一些能使機體抵抗力下降的誘因密切相關,如雞群擁擠、不同年齡的雞混群飼養、通風不良、雞舍內悶熱、氨氣濃度大,或雞舍寒冷潮濕、缺乏維生素A、受寄生蟲侵襲等都能促使雞群發病。

【臨床症狀】潛伏期短,一般人工感染為18~36h,自然感染為1~3d。很快蔓延整個雞群。

多數病雞可見發熱,精神不振,食欲缺乏。同時流出鼻汁,初期量多,呈水樣。在流鼻汁的同時或晚1d,麵部出現一側性或兩側性水腫,並流淚。後鼻腔有膿性分泌物,呼吸困難,有囉音,有時發生奇怪的咳聲。此時,多數病例發生下痢,排綠色糞便。如轉為慢性和並發其他疾病,則雞群中發出一種汙濁的惡臭。育成雞群發生本病時,幼雞發育停滯或增重緩慢,開產期延遲,發育不良,弱殘雞增多。一般淘汰率在30%以上;產蛋雞發病,產蛋量急劇減少,可由70%降至20%~30%,一般平均下降25%左右。

【病理變化】主要病變為鼻腔和竇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黏膜充血腫脹,~麵覆有大量黏液,竇內有滲出物凝塊,後成為幹酪樣壞死物。常見卡他性結膜炎,結膜充血腫脹,結膜囊蓄積幹酪樣物質,常使雞的眼部發生顯著腫脹和向外突出,嚴重者鞏膜穿孔、眼球萎縮、破潰、失明。臉部及肉髯皮下水腫。嚴重時可見氣管黏膜炎症,偶有肺炎及氣囊炎。

【診斷】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特征和病理變化可懷疑為本病或做出初步診斷,要進一步確診須進行病原的分離鑒定、動物接種試驗、血清學試驗。

此外,血凝抑製試驗(HI)、瓊脂擴散試驗(AGP)、PCR也可用於本病診斷。

【防製】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雞舍通風,避免過密飼養,帶雞消毒等措施可減輕發病。因為康複帶菌雞是主要的傳染源,故不應從疾病情況不明的雞場購進種公雞或生長雞。新購進的雞隻要進行隔離觀察。雞場與外界、雞舍與雞舍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目前我國已研製出雞傳染性鼻炎油佐劑滅活疫苗,經實驗和現場應用對本病流行嚴重地區的雞群有較好的保護作用。預防傳染性鼻炎所用的疫苗主要是多價油乳劑滅活疫苗,免疫期一般3~4個月。健康雞群在3~5周齡接種1次,開產前再接種1次,每隻雞0.5mL,可有效地預防本病。發病群也可做緊急接種,並配合藥物治療,同時對飲水和雞舍帶雞消毒,可以較快地控製本病。

本菌對多種抗生素及磺胺藥物有一定敏感性。發病時可選用高敏藥物進行治療,常用紅黴素、土黴素等。雙氫鏈黴素和一些磺胺類藥物協同用藥,對治療IC的效果較好。

三、壞死性腸炎

壞死性腸炎(Necrotic Enteritis)又稱腸毒血症,是由A型或C型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杆菌引起的雞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雞和火雞中,以病禽排出黑色間或混有血液的糞便和小腸後段腸黏膜壞死為主要特征。

【病原】為A型或C型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杆菌(又稱A型或C型魏氏梭狀芽孢杆菌),而由其所產生的α和β毒素則被認為是引起感染雞腸黏膜壞死這一特征性病變的直接因素。

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杆菌為直杆狀、兩端鈍圓的大杆菌,大小為1.3~19.0μm×0.6~2.4μm,單個或成對,革蘭染色呈陽性,無鞭毛,不能運動。芽孢大而卵圓,位於菌體中央或近端,但在一般條件下罕見形成芽孢。多數菌株在動物體內可形成莢膜。

本菌為厭氧菌,但對厭氧程度的要求並不嚴格。對營養要求不苛刻,在普通培養基上可以生長,若加入葡萄糖、血液,則生長更好。該菌可產生外毒素,用液體培養物離心後的上清液接種小鼠,每隻0.5mL,小鼠可在18~24h死亡。

【流行病學】在禽類中,僅有雞自然感染發生本病的報道。肉雞、蛋雞均可發生,尤以平養雞多發。蛋雞的發病日齡為2周齡至6月齡,肉雞發病日齡一般為2~6周齡。

本病多為散發,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炎熱潮濕的夏季多發。該病的發生有明顯的誘因,如雞群密度大、通風不良、飼料的突然更換且飼料中魚粉、小麥的含量較高、高纖維墊料、不合理地使用藥物添加劑、球蟲病導致的腸黏膜損傷等均會誘發本病。一般情況下,該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都不高。

【臨床症狀】本病的經過較急,常突然發病,病雞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就突然死亡。病程稍長的可見病雞精神沉鬱、呆立,羽毛鬆亂,食欲減退或廢絕,常有腹瀉,排出黑色或混有血液的糞便。病程極短,常急性死亡。一般情況下發病雞隻較少,如治療及時,1~2周即告停息,病死率2%~3%,如治療不及時或有並發症則病死率明顯增加,最高可達50%。

【病理變化】新鮮的病死雞隻打開腹腔後,可聞到一般疾病所少有的屍腐臭味。病變主要在小腸後段,尤其是回腸和空腸部分,盲腸也有病變。腸壁脆弱、擴張、充滿氣體,內有黑褐色腸容物。腸黏膜上附著疏鬆或致密的黃色或綠色的假膜,有時可出現腸壁出血。病變呈彌漫性,並有病變形成的各種階段性症象。實驗感染病變顯示,感染後3min,十二指腸呈現腸黏膜增厚、腫脹,充血;感染後5h腸黏膜發生壞死,並隨病程進展~現嚴重的纖維素性壞死,繼之出現白喉樣的假膜,易剝脫。有時可見到因腸道穿孔而引起的腹膜炎。肝充血增大,有不規則或圓形的壞死灶。本病常與球蟲病同時發生,所以,有時剖檢可見到球蟲病的病變。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和特征性的病理變化可做初步診斷。確診主要靠病料塗片鏡檢和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動物接種試驗。

【防製】加強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工作,提高雞隻抵抗力,避免密飼和墊料堆積,合理儲藏飼料,減少細菌汙染等,嚴格控製各種內外因素對機體的影響,避免應激因素,使用乳頭式飲水器,注意墊料的質量,可有效地預防和減少本病的發生。平養雞要控製球蟲病的發生,對防製本病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