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其他弓弦樂器(1 / 3)

1.板胡

屬弓弦樂器。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又稱梆胡、秦胡等,是梆子腔戲曲及其它若幹北方戲曲、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它表麵類似於二胡。板胡的音箱是椰殼或木

製。麵板用薄桐木板,琴杆用較硬的烏木或紅木,二根弦,馬毛。它音色明亮、高亢、清脆,特別富有鄉土氣息。是民族管弦樂隊中弓弦樂器組的一種特性樂器。它最適合表現熱烈、奔放、歡快的情緒。板胡曲《大起板》、《翻身的日子》等就充分運用了板胡特有的那種剛健潑辣的演奏技巧和它那明亮的音色,增添了音樂的陽剛之氣和鄉土氣息。

板胡和中國其它的胡琴類樂器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長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同時也具備優美和細膩的特點。

板胡形製大部分與二胡相同,主要區別在琴筒和千斤 。琴筒又叫瓢,圓筒形,用椰子殼製作,也有用木質、銅質或竹筒的。琴筒前口蒙桐木板是板胡發音的關鍵。板胡的音色特別清澈響亮,富有鄉土氣息,在樂隊中它常是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在弦樂中擔任高音聲部。弓杆比二胡弓子長而粗,弓毛多而堅硬。千斤又稱腰馬,用牛角或紅木製作,與二胡千斤所用材料不同。琴弦為絲弦或鋼絲弦。板胡有多個品種。除用於獨奏、合奏的板胡外,還有高音板胡(又稱河北梆子板胡或評劇板胡)、中音板胡(又稱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又稱胡呼)、山西板胡(又稱晉中板胡)。它們在琴筒大小、琴杆粗細、弦軸長短、琴弦的使用及音色等方麵,各有差異。另外還有用於紹興高調中的板胡和用於廣東音樂、戲曲、曲藝中的椰胡。

板胡是梆子腔、亂彈腔各劇種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用於曲藝伴奏,如蘭州鼓予、道情。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樂器。因琴筒膠以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30O多年的曆史。

板胡音色明亮、高亢,常用於獨奏、合奏或為地方戲曲和說唱伴奏,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拉弦樂器。幾百年來,板胡流行於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各地,為多種地方戲曲和曲藝所吸收,在河北梆子、評劇、豫劇、山東萊蕪梆子、呂劇、晉劇、郿鄠、秦腔、蒲劇、蘭州鼓子和陝北道情等伴奏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以陝西、甘肅和山西等省最為普遍。

現在,板胡已成為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特色樂器和具有濃鬱民族風格的獨奏樂器,並為歌劇、民族歌舞和聲樂伴奏。在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中,各地區的板胡又都善於表現各自不同的風格,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民族音樂用的獨奏或合奏板胡,發音特別清澈響亮。適合演奏活潑歡快的曲調。板胡在民族樂隊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常是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在弦樂中擔任最高音部。由於它的音量大、發音清脆、嘹亮,所以最長於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也擅於表達深沉、優美和細膩的情感。音色熱情、豪放,富有鄉土氣息。中音板胡有時也用於民族音樂中。

板胡獨奏曲有《燈節》、《趕路》和《大姑娘美》等。

2.京胡

最初也稱胡琴,是京戲的主要伴奏樂器。它是在胡琴的基礎上改製而成。它的琴杆、琴筒都是竹製的,琴杆置有千斤釣,筒口蒙蛇皮,用馬尾弓拉奏。據京劇界老藝人說,早期的京胡用軟弓子拉弦(就是弓毛鬆軟),十九世紀後才出現硬弓。而現在安徽、河南等省仍有人使用軟弓演奏。使用這種弓演奏,有一種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是很高的,而硬弓的發音則剛勁、嘹亮。

京胡於清乾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製而成,因主要用於京劇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原稱“胡琴”,最早也稱“二鼓子”。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其名也是因用於京劇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隨著京劇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製而成的拉弦樂器,至今已有20O餘年曆史。最早的京胡,不僅琴杆短,琴筒也小,為了能拉高調兒還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軟弓子(不張緊弓毛)拉弦。

京胡

19世紀以後,才開始出現硬弓。現在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軟弓演奏,音色較硬弓演奏的柔軟,並有一種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發音則剛勁、嘹亮。

20世紀上半葉,京劇演員不斷降低音高,講究行腔圓潤,京胡的結構也隨之變化,琴杆、琴筒不斷加長。嗣後,京胡逐漸流行全國,在北京尤為盛行。

20世紀30年代,京劇空前興盛,京胡的製作也出現了繁榮時期,不但樂器行業的牌匾改為胡琴鋪,就連京劇界的名琴師們也招聘工人製賣起京胡來。有的在製作工藝上采用打光劑代替打蠟。使竹皮表麵光澤細潤,深得愛好者的稱讚。

最早的京胡琴杆很短,琴筒也小,用軟弓拉奏,當時,人們把它稱為軟弓京胡。19世紀以後,京胡逐漸開始用硬弓拉奏,琴杆、琴筒不斷加大,京胡也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起來,特別是在北京尤為盛行。

京胡主要由琴杆、琴筒、弦馬、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構成。京胡的琴筒呈圓筒狀,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至琴筒,使筒內空氣振動,發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時,演奏者將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早期的京胡隻有一種規格,經過製琴師與演奏者長期的實踐,京胡發展為各種規格,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如今,中國的作曲家還為京胡創作了很多獨奏、協奏曲,京胡也從為京劇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張絲弦,用軟弓拉奏,稱軟弓胡琴(參見“軟弓京胡”條)。十九世紀後出現硬弓。二十世紀上半葉形成今日形製。本世紀五十年代始用鋼絲弦。

京胡是隨著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在胡琴的基礎之上改製而成的一種拉弦樂器。它的聲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弦樂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劇界一直沿用著胡琴的稱呼,在這之後,為了區別於其他劇種,才正式將這種樂器稱為“京胡”。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陸續來到了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融合、發展而成為了今天的京劇。京劇的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係統,所以京劇也稱為“皮黃”。京胡是“皮黃”音樂的代表。它是伴著“皮黃腔”的逐漸形成而發展起來的。京胡具有神奇而響亮的音色,能在潤腔韻味上與演員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結合,完美地體現出京劇原汁原味的特色。成為京劇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樂器。

3.高胡

是廣東特性樂器之一,也稱粵胡。他的形質類似二胡,因此也有地區稱為二胡。實際上是根據二胡改革而成的。它的琴筒比二胡小,定音比二胡高四至五度,所以叫它高胡。它的外弦用鋼絲弦,內弦則用銅絲纏弦。演奏時兩腿夾持琴筒,以控製音量,減少沙音。高胡的音色秀麗、明亮、華美、飄逸,適合演奏抒情、華麗的樂曲。《春天來了》這首樂曲中充分發揮了高胡的樂器性能,清澈、明亮、華麗、抒情,生動地表現了山泉淙淙、鳥語花香的明媚春光,使人感受到了春的氣息。在大型民族樂隊中也用作高音弦樂器。也是廣東音樂中的主奏樂器。其樂曲有:《彩雲追月》、《步步高》、《雨打芭蕉》等。

高胡是高音拉弦樂器,其形、構造、演奏弓法與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號等,均與二胡相同,隻是琴筒(共鳴箱)比二胡略小,常用兩腿夾著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樂隊中,高胡按實際音高記譜,定弦比二胡高純五度或純四度,即定弦為a(1)、e(2)或g(1)、d(2)。常用音域為a1(g1)至b3(a3)音,b3(a3)以上的音,發音緊張、尖銳,不宜多用。在常用音域範圍,其音色明朗、清澈,適宜演奏優美、抒情以及秀麗、活潑的曲調,並經常與二胡構成八度奏。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統稱,是在二胡的基礎上改製而成的。高胡的產生,和中國民間樂種廣東音樂有著密切的聯係。也同廣東地區的粵劇有密切聯係,曾作為粵劇伴奏的主奏樂器,因此,最初高胡也常稱為“粵胡”。

"廣東音樂"是流行在中國廣東地區的一種民間器樂表演形式,它起源於當地的地方戲劇和民間音樂。起初廣東音樂中並沒有高胡這種樂器,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後,"廣東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呂文成先生對二胡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把傳統二胡的絲弦改為鋼絲弦,提高了定弦,並用兩腿夾著琴筒進行演奏,這種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們稱作高胡,並且很快成為"廣東音樂"中的靈魂樂器。

4.中胡

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創製的。它主要為了加強樂隊中聲部表現力,是樂隊裏中音聲部的弓弦樂器,也可用來獨奏,所以也稱中音二胡。中胡的琴筒比二胡大,琴杆比二胡長,構造與二胡相同。此樂器多用於合奏、伴奏,也用於獨奏。它是民族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之一。它的音色較渾厚、廣闊飽滿,音色比較別致。《草原上》這首樂曲中就充分展示和發揮了中胡獨特的音色和技巧。

中胡,“中音二胡”的簡稱。中胡由二胡改革而成,琴杆比二胡的長,琴弦比二胡弦粗。中胡是民樂隊中重要的二胡族的中音樂器,在二胡的基礎上改革製成。琴筒較二胡大,琴杆比二胡稍長,琴弦比二胡弦粗,音色渾厚。是民族管弦樂隊不可缺少的樂器,常擔負中音聲部的演奏,亦可獨奏或參加重奏。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著名的民族音樂社團上海大同樂會,就創製了一種中音拉弦樂器——弓胡,它是仿中國古代樂器提琴的形製,采用了像二胡那樣的懸弦拉奏方法,但未能流傳下來。與此同時,中國著名民族樂器製作師周榮庭(1907~1975)先生,他拜江南絲竹名師周少梅為師,悉心學習二胡和琵琶演奏,並參加了由著名民族音樂家項學臣、薑守良組織成立的吳平國樂團。此間,為加強中音部音樂的表現力,他在二胡的基礎上研製而成中音拉弦樂器——今日的中胡。中胡的形式、構造和二胡相同,隻是各部件都較二胡大,定弦比二胡低四度或五度,音色諢厚,常用於合奏、伴奏或獨奏,是民族樂隊中的中音樂器,以彌補高低音之間的空隙,使整個樂隊聲音豐滿。

經改革的中胡有扁圓筒中胡和對稱扁八方筒中胡。它們在民族樂隊中,可與筒形相同的高胡、二胡一起使用。以前的中胡僅適於合奏、伴奏,近年來,製成的擴音筒中胡,放長了琴筒,並將琴筒的後口製成喇叭形,才使中胡成為一件能夠獨奏的樂器。較著名的中胡獨奏曲有《草原上》、《蘇武》等。

5.四胡

是弓弦樂器的一種。蒙古族稱之為胡爾或四弦,它起源於古代奚琴。在清代《律呂正義後編》中還稱之為提琴,主要用於清代宮廷樂隊。在十八世紀以前已經流行於我國內蒙華北地區,是蒙 漢兩族人民常用的樂器。它主要用於京韻大鼓、西河大鼓、 天津時調、 湖北小曲、 紹興蓮花落、 二人台、 皮影、 戲曲等伴奏和民間器樂合奏。

它的琴筒是木製的,蒙蟒皮,琴杆用烏木或紅木製成。兩組弦(即四根),1 3弦為內弦,2 4弦為外弦,每組的音高相同。竹弓 馬尾分成兩股,分別夾在1 2弦和3 4弦之間,同時拉響兩根弦。四胡有大 小兩種之分,即大四胡和小四胡。大四胡多用於說唱音樂的伴奏,而小四胡多用於獨奏和民間器樂合奏,它的演奏方法與二胡大致相同,這種樂器由於結構特殊,音色特征也別具一格。

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樂器中,除了馬頭琴,流傳最廣的就是蒙古四胡了。然而,隨著烏力格爾(蒙四胡古族說書)等民族藝術的傳承出現問題,為其伴奏的蒙古四胡也發出了“顫音”。據有人考證,四胡從蒙古汗國建立起就廣泛演奏於宮廷、祭祀和軍樂中,從元代開始流行於民間。四胡的琴筒木製,蒙以蟒皮,琴杆用烏木或紅木製成,張四條弦,竹弓,馬尾分成兩股,分別夾在一二弦和三四弦間。四胡的演奏方法和二胡大致相同,但在為蒙古族說唱藝術伴奏時,就有很大不同:有時用左手中指或無名指從弦下以指甲頂弦來代替按弦,有時還從弦下彈弦,並用弓杆敲擊琴筒,增強節奏,渲染氣氛,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