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師從葉公超等名師。其散文風格另辟蹊徑,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在26年人生中撰寫多篇著作,被譽為“中國的伊利亞”。
梁遇春在大學讀書期間,就開始翻譯西方文學作品,並兼寫散文,署名梁遇春,別署秋心、馭聰、藹一等。他的譯著多達二、三十種,多是英國的,也有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國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選》、《英國詩歌選》影響較大,成為當時中學生喜好的讀物。他的散文則從1926年開始陸續發表在《語絲》、《奔流》、《駱駝草》、《現代文學》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絕大部分後來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淚與笑》(1934年)出版。他的散文總數不過五十篇,但獨具一格,在現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稱一家。好友馮至稱他足以媲美中國唐代的李賀,英國的濟慈,德國的諾瓦利斯。盡管梁遇春不是詩人,他的散文卻洋溢著濃濃的詩情,成就雖不能與這幾位短命的詩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豐富著述證明他們的才情與勤奮。
本書收錄了三部分梁遇春的作品,第一部分是《春髎集》的全部內容,第二部分是《淚與笑》的全部內容;第三部分是他的代表性雜文。梁遇春的散文深得英國小品文的精髓,技巧感情神似18世紀英國散文大家查爾斯蘭姆,承襲一種悲劇式的幽默,又因紮根於中國古典文學的土壤,從中汲取養分,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春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