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的江南之行,龍丹經過躘髯老人的伐毛洗髓,愈加身體健壯。水庫的修建,大大的緩解了龍家灣一帶缺水的現狀。地裏有了水,莊家的產量也增加了,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民也多了起來,生活已經不像前些年那樣窘迫。生活的改善,龍家灣人的臉上的菜青色也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看到了臉上的紅潤。小龍丹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能吃飽飯,的確是對小龍丹有極大的好處。雖然,白麵麵頭不是經常吃,可是玉米棒子麵煎餅卻不是稀罕之物,加上地瓜幹,高粱餅之類的雜糧,吃飽飯已經絕不是問題。
下江南的事情,龍家灣的人已經不是那麼的熱切,在本地集市上,縣城集市上照樣也能賣個好價錢。雖然,還是不能大張旗鼓的種植和買賣。起碼,偷偷地交易,老百姓能每年換個百而八十塊的現金,節儉著過日子卻是沒有問題了。
龍丹六歲了,龍信跟自己的老婆商量著要讓龍丹上學。在農民的眼裏,上學才是正道。世代務農的龍家灣人,從解放以來,擺脫修理地球的渠道隻有兩個,一個是當兵,轉業後國家給予安排正式工作,另一個則是上學長點出息了。
村裏的小學也來了新教師,新教師叫何琪,是老何老師的侄女,據說也是托關係當的民辦老師。何琪不是別人,正是跟龍丹大哥定親的何先生的侄女。
龍丹6歲,身材已比其他同歲的孩童高出一截,隻是還是很頑皮。這一天,龍丹正在村西的小水塘裏跟同伴打著水仗,正玩得高興。隻見何琪老師走了過來,對著小龍丹說道:“龍丹,您娘不是讓你今天去學校報到上學,你怎麼還在這裏玩?”小龍丹吐了吐舌頭道:“忘了”,“什麼忘了,我看你是貪玩,走,去學校”何琪老師說著就拎其小龍丹的胳膊,拉扯著去了學校。
龍家灣小學,一共不到五六十個個學生,每年級也就十幾個人。龍家灣人口不是很多,能在村裏建立學校就不錯了。老教師是何先生,是師範畢業,是校長兼老師,還有一位代課老師叫許新,是書記許富的親侄子。雖然是代課老師,待遇不錯,一天課下來是青年壯勞力的兩倍的工分。一天的工分是兩毛錢,一個月下來也有六塊錢的收入,在當時已經很是不錯。所以,代課老師這個差事也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
至於何琪老師,是初中畢業,沒去上高中,考大學的事情在文化運動開始就被廢除了,上不上也無所謂,能當上民辦教師,也是何先生托了公社教育組的關係。
小龍丹被未來的嫂子強行拉到學校上學,在連哄加騙加嚇唬的情況下,小龍丹倒也再沒有逃學去玩,老老實實的在教室裏上起學來。由於龍丹學前就認識不少的字,加上未來嫂子的關係,小龍丹被指定為一年級的班長。小龍丹的這個班長倒也當得有板有眼,加上龍丹的小人書依然發揮著不小的魔力,小龍丹的班長生涯倒也是順風順水,龍丹未來的嫂子何琪老師大家大加另眼相看。
一晃幾個月過去,深秋冬初的天氣逐漸寒冷起來。這一天,龍丹放學回家,來到北屋父親的正房,堂桌邊已然坐著一位躘髯老人,龍丹一看:“老爺爺,您怎麼來了”龍丹驚奇的問道。“我怎麼就不能來啊?小龍丹,哈哈哈”躘髯老人笑著說。原來,躘髯老人履行諾言,從遙遠的江南來到了江北齊魯省。來準備教導小龍丹醫學和武學之道。
躘髯老人自此就在西廂房住了下來。龍丹家這兩年也修建了幾間房子,原來的方子隻有三間北屋,兩間龍信兩口子住,是正房,正房裏有個套間儲存糧食用的,再就是還有一間柴房,是做飯用的,還有一間北屋是哥三住的,現在孩子大了,住在一起太擁擠了。龍信逐年又修建了兩間北屋,兩間西廂房,一小間東廂房。這西廂房沒人住,躘髯老人來了正好。西廂房外麵有個門通著正好做醫藥鋪用,外人來找躘髯老人看病也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