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丹的莊園出名,跟龍丹發明的烹飪魚的方法不無關係。龍丹是個環境主義者,很注重養生之道。龍丹發現,一般飯館賓館裏的做魚方法都大同小異,大都是用調料佐料堆出來的,油膩不說,味道千篇一律。於是,就試著改進了一些做魚的方法。
龍丹的做魚方法是這樣的:把新鮮的胭脂魚掏去五髒,去掉魚鱗,洗淨甩幹;先用極高溫度的植物油兩邊煎至金黃色,然後倒滿涼水,大火煮沸20分鍾,再用中火煨燉5分鍾,放上鹽和少許辣椒,最後放上蔥末或者香菜末出鍋。期間,不加其他的任何其他作料,尤其是不見味精味素等調料。出鍋後,魚湯奶白色,就像新鮮的牛奶一樣。其魚湯鮮美,魚肉鬆潤,入口即化,實在是人間美味。
龍丹的這道菜有三大要素:其一就是特有的胭脂魚,其二就是用植物油煎,其三就是大火猛燉;三種缺一不可。後來,其他人學了此種方法,後兩種好說,但是胭脂魚是龍丹特有,不好辦理,就隻好用大的魚頭代替。一直後來逐漸形成了魯中市的四大名吃之一,這也是龍丹沒有想到的。
自從市行的張行長,招待了省行領導一行,受到了領導的褒獎,張行長對龍丹很是感激。以後更是隔三差五的把客人領到龍丹的莊園裏招待,這給龍丹增加了不少的收入。這倒還是其次,重要的是龍丹也因此認識了大批的領導幹部。這就給龍丹日後的生意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後來張行長不知道從哪裏查到,說是食用胭脂魚還能養顏,弄得張行長每頓飯必吃胭脂魚。而胭脂魚在魯中市,也隻有龍丹獨有,這就為張行長和龍丹有了打好關係的基礎。
張行長的關係多,業務應酬也多,隻要是能帶到翠風園的,都不例外,這就使龍丹的胭脂魚銷量大增,張行長與龍丹的關係日漸深厚。
這一天,張行長帶來了一個人,不是領導,卻是一個畫家。原來,張行長經常與上級領導打交道,跟著領導學會了附庸風雅,喜歡起了字畫。為了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就拜了本市的一名青年畫家作為老師學起了國畫。這一天,是周末。張行長沒有應酬,就帶著自己的畫家老師來到了龍丹的莊園。
這個畫家叫王華,自幼畫畫,無師自通,後來在京都畫院拜燕文老畫家為師,專攻山水,後來連續參加了幾屆全國美展,也算是小有名氣,目前是全國美協會員,其國畫功底也是不弱。
別看王華身為畫家,可沒有畫家的酸腐之氣,說話油得很,油腔滑調,倒像個做生意的奸商,也不知道張行長為什麼要拜這麼一位老師學習畫畫。
王華一見龍丹邊說:“龍哥,久仰大名啊,今後就拜托了”,龍丹見王華這樣說,也是納悶,就說道:“久仰什麼大名啊,我普通得很,不知道,我能對老兄有什麼幫助啊?”,張行長連忙道:“我跟王老師學畫畫,我那裏也沒有個畫畫的地方,能不能借用龍哥的地方,開個畫室啊。這樣既方便了王老師寫生方便,我也能常來,能吃到龍哥的胭脂魚啊”,龍丹一聽,猶豫到:“這個嘛。。。”,張行長一聽,連忙說:“我看龍哥的房子不少哦,王老師也占用不了多少地方,你就給他騰出兩間,一間住,一間作為畫室即可,費用的事情我來辦”。龍丹見張行長這樣說,也沒有辦法,就隻好同意下來。給王華騰出兩間房子,讓王華住了下來,讓王華在龍丹的莊園裏寫生畫畫,張行長更是來的勤了,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研討畫技。直到後來,兩個人日久生情,慢慢由師徒關係轉化為情侶關係,最終住到了一起。
原來,王華因為畫畫入迷,畫畫又賣不了幾個錢,窮困潦倒的,跟自己的妻子經常吵架,後來也就離了婚,有一個兒子跟著妻子過,自己還是以畫畫為生。張行長也是結了婚的女人,雖然,還沒有離婚,可也也就名存實亡。張行長叫張蘭,跟自己的老公是大學同學,張蘭的家是省城的,與老公來到魯中市以後,張蘭的業務水平逐漸得到了領導的賞識,職位也隨著逐漸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