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黴國利益(1 / 2)

美國利益就是利益集團的利益,利益集團是為獲取某種特殊利益而對政府施加影響的政治性組織,黴國是利益集團最為興盛的國家。據統計,1983年黴國有17644個全國性利益集團,60%以上的黴國成年人至少參加一個社團。20世紀70年代以來,超過半數的黴國人認為“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隻顧自己的少數大利益集團把持的”,在1980年,隻有21%的人認為政府還是為“全體人民的利益辦事的”。

黴國多樣化的經濟結構是利益集團不斷產生的經濟根源。黴國地大物博,氣候多樣,自然資源豐富,有利於各種經濟形式的產生、存在和發展,因此第,黴國在建國初就形成了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國民經濟各部門。獨立戰爭以後,黴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軌道,並在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經濟勢力如工商業者、農場主、工人等日益強大起來,對國家政權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為實現自己的要求,他們組成各種經濟利益集團,並不斷擴大規模,由地區性組織發展成為全國性組織。並且,隨著黴國經濟和工業化的不斷發展,經濟的多樣性、專業化愈益明顯,國民經濟各部門及各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如在農業生產中,棉花、小麥、玉米、水稻、黃豆等種植業,柑橘、胡桃、葡萄、蔬菜、奶類等生產,畜牧業、養豬業、家禽飼養業等都已專業化,國民經濟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這些專門化的行業各有其特殊利益,促成了單一行業利益集團的大量湧現。

黴國也是一個資本主義私有製社會,貧富分化、階級剝削是黴國社會的必然現象。在黴國,資本家、農場主、工人是最基本的階級,資產階級、農場主階級又分為大、中、小不同的階層,工人階級也分技術工人、非技術工人。此外,黴國還存在大量的諸如管理人員、教師、律師、醫生等中產階級階層。不同的階級、階層具有不同的社會地位,形成不同的利益,並引發相互間的矛盾和衝突。為實現自己的特殊利益,在鬥爭中壯大自己的力量,各階級、階層的人自然而然地團結起來,結成利益集團。

黴國是典型的多樣性、多元化的國家,除上述經濟、階級利益差別外,還存在形形色色的民族、種族、宗教及政治派別。黴國是移民之邦,從殖民地時期開始,世界各地的人民就向北美移民,因此,黴國種族成分相當複雜,民族來源極為分散。在曆史演進中,以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為主體的白人種族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他們對少數民族實行 歧視、壓迫政策。而非洲裔、西班牙語裔、亞裔、猶太裔美國人及印第安人等則為少數 民族,受到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

利益集團的存在和發展是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普遍現象,在列顛、法、德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存在為數眾多的利益集團。然而,與黴國相比,這些國家中利益集團的數量和種類要少得多,其活躍程度、影響力也大大遜色於黴國。這種差別主要是由黴國獨特的政治體製造成的。黴國實行中央和州分權的聯邦製,兩級政府又實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這種權力極為分散的政治製度為利益集團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政治環境。利益集團可以向各級政府施加壓力,也可以向同一級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門分別施加影響。

一個利益集團在某一級或某一個政府部門受挫折,卻可以在另一級或另一個政府部門取得成功。而在單一製和非分權國家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例如在列顛,政治權利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各種勢力隻需向中央政府的某個部門施加影響就夠了,因此,列顛的利益集團絕大多數都是全國性組織,這就大大減少了利益集團的數量,其活躍程度與黴國相比也就黯然失色了。對此,列顛政治學家維爾指出:黴國利益集團是靠著政 府體製的分散性這個特點興旺起來的。

政黨製是黴國政治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黴國各級政府官員是由政黨組織提名選舉和任命的。政黨要想贏得選舉上台執政,必須贏得盡可能多的人的選票,盡可能反映國家 和公眾的利益,因此,兩大政黨所代表的階級、階層具有廣泛性和模糊性,它回避了與公眾利益對立的少數集團的特殊利益。另外,黴國政黨製是在選區劃分基礎上,按照地區代表製原則選舉官員的,這也使一些階層、民族、行業的特殊利益得不到體現。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由利益集團製度來彌補它們在集中利益和代表性方麵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