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大學
在文化古城時期,北京地名改為“北平”,而且成立了一個北平大學。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北平大學沒有了,消失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現在人們了解北平大學的人已經不多,青年朋友看書遇到這些舊事時,又常常把北平大學和北京大學混淆起來,這是不對的。因而介紹文化古城時期大學概況,在談完北大、清華、師大之後,接下來就應當把北平大學介紹一下。
要弄清北平大學,首先應該明確兩個問題,即一要明白北平大學是一個組合體,而且是一個十分鬆散的組合體,原不是一個學校,也不在一個地方,是一個時期,隸屬於一個校名的幾個學院。二要明白當時的曆史條件,學校製度。即大學體製,每個能稱作“大學”的高等學校,必須要有三個學院,而每個學院,又必須有三個以上的學係。而“大學文憑”與“學院文憑”,對於一個畢業生說來,不隻是名義上好聽不好聽,而且在正式薪金待遇規定上,也大不一樣。因而把幾個學院組合起來,共同戴一頂“大學”的桂冠,而且又是“國立”的,這對學生、教員、校長說來,也都是各有利弊的。對學生說來,利多些;對各校校長說來,就不免還有不便之處,因為各位院長之上,還有共同的婆婆。
北平大學是哪幾個學院的組合體呢?即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法商學院、女子文理學院,這五個學院,各有各的校址,各有各的曆史。簡述之,即工學院創建於清末光緒三十年,北洋政府初期叫“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後期叫“北京工業大學”,校址在西北城祖家街端王府夾道,清末由農工商部直轄,民國後改隸教育部。醫學院創建於民國元年十月,最早叫“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一九二四年改名為“國立北京醫科大學”,一九二七年改名國立京師大學校醫科。校址在和平門外後孫公園。農學院創建於清末光緒三十一年一月,初名京師大學農科,後來改名為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後來又改名為北京農業大學,校址在阜成門外羅道莊。法商學院是由北京法政專門學校,後來改名北京法政大學,以及其他學校法科、商科等合並組織起來的。曆史悠久的也創建於清末光緒三十一年,校址在國會街。女子文理學院原來是女子大學,校址在朝內大街北小街。另外後來北平大學在李閣老胡同還有本部,也有不少學生。因此可以看出所謂“北平大學”是龐然大物的多元複合體,但其組織又是鬆散的,矛盾也是很多的,在它由成立到結束的不到十年中,鬧過許多學潮、新聞。要約略介紹其經過,還得要從曆史背景的演變說起。先引一小段文獻。一九三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劉半農先生寫的《五年以來》一文中道:
那時國立九校還沒有合並,北平有九個國立大學校校長。私立大學也比現在多到一倍。卻因國立大學的經費積欠至數年之多,私立大學本無固定經費,以致北平的大學教育,整個兒的陷於不景氣的狀態之中,講堂老是空著,即使有教員上課,聽講者也不過二三子而已。牌示處的教員請假條,卻沒一天不擠的水泄不通。現在的北平各大學,雖然還沒有整頓到理想的境界,比到從前,已經大不相同了。
這一小段文字,概括地說明了文化古城時期前一階段學校情況的變化。先說“那時”兩字,是指什麼呢?是指北洋政府的最後階段,在武力上,皖係失敗,直係疲敝,奉係較強,奉係軍閥張作霖得勢的時期,張學良為奉軍第三軍團長,張宗昌為奉軍第二軍團長,直係王懷慶為京師衛戍總司令,處決《京報》主筆邵飄萍、逮捕《世界日報》主筆成舍我,劉半農編副刊,為此也離家躲了起來……總之,這個“那時”是文化事業奄奄一息,十分恐怖的時期。那時的所謂“國立九校”,就是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工業大學、農業大學、法政大學、醫科大學、女子大學、藝術專科學校。這九所學校都由教育部撥款,因而謂之“國立”。其時尚有以“庚款”為經費的清華、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交通部辦的交通大學、財政部辦的稅務專門學校,這些學校各有專款,隻叫“公立”或“部辦”,而不叫“國立”了。清華也直到後來,才加“國立”二字。
張作霖一九二七年六月自稱安國軍大元帥,從北溝沿順成王府設立大元帥府,來到中南海懷仁堂就職。儼然國家元首自居,因為他是想要做“大總統”的,先仿照孫中山先生的先例,稱為“大元帥”。潘複在張宗昌、孫傳芳推薦下組閣,任內閣總理,外交王蔭泰、內務沈瑞麟、財政閻澤溥、教育劉哲……這時張作霖下了一條特殊命令,讓劉哲執行,就是合並“國立九校”為京師大學校,以劉哲兼任校長,以胡仁源、張貽惠、毛邦偉、孫柳溪、林修竹等為各院院長。宣布了一係列的禁令:禁止使用白話文、禁止學生集會請願、教員缺課要扣發薪金、處罰學生可用戒尺打手心等等……北京學界一時籠罩在武裝力量壓迫的陰雲之下,著名學人紛紛離京南下,或出國考察,林語堂、魯迅等人,早在一九二六年夏、秋間已先後離京,胡適也已出國,顧頡剛一九二七年也已到了廣州中山大學,四月二十八日寫給胡適的信道:
從仰之處知道先生將於四月底到上海,此信到時,想來先生已歸國了。我以十年來追隨的資格,摯勸先生一句話:萬勿回北京去。現在的北京內閣,先生的熟人甚多,在這國民革命的時候,他們為張作霖辦事,明白是反革命。先生一到北京去,他們未必不拉攏,民眾是不懂寬容的,或將因他們而累及先生。
從顧氏信中,可見當時北京學界的情況。張作霖做大元帥時,也正是北洋政府窮途末日,財政極端困難時期。他手下大將長腿將軍張宗昌霸占山東、直隸(河北)兩省,一九二七年不到一年,用去五千多萬銀元軍餉,都是用公債,地畝捐,直魯軍用票從農村敲詐來的,隻供他揮霍,而兵士們照樣欠餉。張作霖的內閣隻有八十萬行政費,他的總理兼財政總長把財政部的人員裁撤的隻剩下二十人,成為笑話奇談,在行政費這樣緊的情況下,“國立九校”不合並沒有錢,合並了還是沒有錢,經費名義上有,但無錢發,隻是“欠”著,這就是劉半農信中所說的“國立大學經費積欠至數年之多”的實際情況。
經費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北洋政府後期,因軍閥連年混戰,官僚貪汙,錢都被打仗和貪汙弄光了,教育經費,長期拖欠,絲毫沒有保證。北伐勝利,軍閥垮台,張作霖大元帥做不成了,匆匆離開北京,回東北老家,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南京派閻錫山軍隊接管京、津,宣布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在此新舊交替之際,北京各學校經費更無人來管。直到一九二八年七八月間,才把經費來源具體落實,即李石曾與宋子文談判商定:由天津海關和長蘆鹽務署按月撥三十萬元,給北平各大學作為固定經費。這樣直到“七七事變”,北平幾所國立大學的經費,得到較長時期的保證,但這是與北平大學的建立,有直接關係的。其遠、近原因有如下述:
在北伐軍在長江流域節節勝利時,國民黨元老李石曾即籌劃如何在軍事勝利之後,取得北方教育大權,便與張靜江、吳稚暉等仿效法國大學區的辦法,在中國建立大學院、大學區。李石曾名煜瀛,石曾是字,是清代同治帝老師李鴻藻的第五個兒子,清末留學法國,加入了同盟會。在法國辦過“勤工儉學會”、“裏昂中法大學”等,在政治上、教育界,以及興辦各種事業上,均有一定聲望。北伐時,已是國民黨中央委員。南京政府成立之初,於一九二七年六月間,先設立了“大學院”,以蔡元培為院長,請了一些隻發幹薪,不必上課、上班的教授,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魯迅日記》一九二八年一月三十一日記雲:“下午收大學院泉三百,本月份薪水。”
同年六月,李石曾與易培基提出建議,改北京大學為“中華大學”,分設文、理、法、工、農、醫六學院,北上接國立九校。後因北京大學師生堅決反對,通電抗爭。李石曾又建議因北京已改稱北平,便應改北京大學為北平大學。後又確定全國劃四個大學區,北平、江蘇、浙江、廣州四區。以北平、天津、河北、熱河為“北平大學區”範圍。大學本部總管全局,管理各高校,各校合並統一稱為“北平大學”,下設學院,其計劃合並之學校及新名稱如下:
北京大學文學院、保定河北大學文科合並為“北平大學文學院”,院長陳大齊;
北京大學理學院改為“北平大學理學院”,院長王星拱;
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法政大學、河北大學法科、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合並為“北平大學法學院”,院長謝瀛洲;
北京工業大學改為“北平大學第一工學院”,院長俞同奎;
天津北洋大學、天津工業專門學校合並為“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院長石樹德;
北京農業大學、河北大學農科合並為“北平大學農學院”,院長崔步瀛;
北京醫科大學、河北大學醫科合並為“北平大學醫學院”,院長徐誦明;
北京師範大學改為“北平大學第一師範學院”,院長黎錦熙,後改張貽惠;
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合並為“北平大學第二師範學院”,院長徐炳昶;
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改稱“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悲鴻。
另北京俄文專科學校改為“俄文專修館”,北京大學預科改為“北平大學文理預科”,還有國學研究所,分別由段憩棠、劉複(半農)、沈兼士主持。
北平大學校長辦公處在中南海懷仁堂西四所,校長李石曾,副校長李書華,先是蕭瑜代理秘書長,後來由成舍我任秘書長,以上這些人選,不少都是留學法國的。
以上是最早北平大學的組織機構和人選。但這並未成為事實,因遭到強烈反對,不久就同“大學區”的實施失敗一樣,被迫取消了。後來“平大”即本文前麵所說的各個學院了。
北京大學、師範大學護校成功,脫離北平大學自去恢複各自的老傳統,這些情況,在前麵已作過介紹,不再贅述。剩下其他一些學院,仍用北平大學的名稱,但因各自原是獨立的,自有其曆史及人事基礎,勉強合並在北平大學的名義下,是困難重重、矛盾百出的。其中有幾件鬧的比較嚴重的事,分別略作介紹。
一是女子文理學院和法學院爭校舍案。
一九二五年五月間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因反對校長楊蔭榆,鬧得不可開交。以章士釗為總長的教育部下令停辦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並將改設女子大學,布告雲:
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業經令行停辦,派員接收到案,本部現將該校改設女子大學,籌備處正在積極進行……
在女子大學開辦的同時,另一方麵有教授和學生聯合抗爭,組織校務維持會,仍然繼續女子師範大學的名稱,一度在宗帽胡同租房子臨時上課,後又回到石駙馬大街原址,這時章士釗等人已下台。但女子大學一方麵,又不肯讓步,一些學生反抗女師大,兩次呈請警察廳驅逐女師大,發表宣言要索回校址。這樣在一九二六、一九二七年之間,北京就有兩所女子高等學校:一是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一是北京女子大學。到了北平大學時代,女子師範大學後來並入師範大學去了。女子大學就成了問題了。經過請願交涉,也是一次風潮,最後取得不拆校、不並校,保持原組織的勝利。周作人《知堂回想錄》在《女子學院》一文中記這一段史實道:
……因為女子學院乃是後來改定的名稱,它的前身實在即是章士釗、任可澄在女師大的廢墟上辦起來的那個女子大學。……北京舊有的學校也經過了一番改組……大學各學院長乃由李石曾派下的國民黨新貴來擔任。經利彬做了理學院長,張鳳舉做了文學院長,但是他們卻不能一帆風順地到任,因為政府取消了北京大學的名義,北大出身的都很反對,而且有些人在國民黨政府裏頗有勢力,所以這種氣勢是不可輕視的。因此北京男女師大以及農工各專科已經次第開學,北大的文理兩院拒絕新院長去接收,一直僵持著,院長不能到院倒已罷了,中間卻有第三者也吃了虧,這便是預備著歸並到北大文理兩院裏去的舊女子大學學生了。因為當時有曆史的關係,既然不能把她們並在女師大,隻得將她們分為文理兩組,並合到北大裏邊去,現在北大不能開學,所以她們也連帶的擱了淺。新院長聘定劉半農為國文係主任,溫源寧為英文係主任(餘從略),預備先辦文學分院,給她們上課,校址設在西城根的眾議院舊址。但是劉半農辭不肯就,張鳳舉和我商量,叫我代理半農的主任職務,安排功課,我就答應了。隨後半農給我打電話來,說女子大學是我們所一向反對的,怎樣給他們去當主任?責備我不應該去;我當即答複他,從前雖然是女子大學,可是現在改組了,我們去接收過來,為什麼去不得?我還勸他自己去,可是他還是不同意,但是沒得話說了。後來他究竟去做了女子學院的院長,可是並不固執原來的意見了。這個機關起頭叫作文理分院,裏邊兩個院主任,分治其事,隨後在保存北京大學後,作為北平大學女子學院,又改為女子文理學院,但那時我卻不在那裏了。
文理學院的開設是在眾議院舊址,那就是後來法學院的第一院,可能是一時借用的,可是法學院一再要求歸還,因為難找到適宜地方,遷延下來到第二年春天,那即是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也就是“五四”的十年後了。法學院終於打了進來,武力接收了校址,教員們也連帶的被拘了小半天,給我有寫一篇愉快的散文的機會。而學校卻因禍得福,將破爛的眾議院換得了一座華麗的九爺府,本是前清的舊王府,後為楊宇霆所得,女子學院由楊家以廉價租來的,至今巋然在朝陽門大街的北邊,是科學院的一所辦公地址。擔任過女子學院院長的有經利彬、劉半農、沈尹默,那是以北平大學校長兼任的,最後是許壽裳,隨後這學校即就沒有了。
當時法政大學武力接收女子學院占用的眾議院,似乎收複失地一樣,是十分熱鬧的一件新聞,周氏有一篇《在女子學院被囚記》專記此事,寫的十分有趣,無衝淡風而有辛辣味,是苦雨齋另一種風格的文字,在此未便多引了。當時被拘的教員除周氏外,尚有沈士遠、陳達、俞平伯、沈步洲、楊伯琴、胡浚濟、王仁輔、溥侗,以及唐趙麗蓮、郝高資二女士,這些人因被無理拘留,還特地去質問過北平大學副校長李書華,但無論怎樣逼,也沒有一句負責的話,如同泥塑木雕的菩薩,客人種種責難,主人還是必恭必敬地陪著,到深夜而無倦容,涵養功夫是十分了不起的……年代久遠,早成曆史,當時被拘的人,現在均凋謝殆盡,魯殿靈光,隻剩下一位俞平伯老先生了。
其二在女子文理學院被武力接收校址事件而外,尚有俄文專修館一次波瀾。這原是外交部辦的一個學校,並入平大,開始仍叫原名,學生反對,要求升為學院,且反對李石曾派來的段憩棠接收,也鬧罷課,天天派代表請願,鬧到深夜,最終獲得解決,改稱為“北平大學俄文法政學院”,後來也沒有了,至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之際,隻有“北平大學法商學院”了。
另外的一些糾紛,也不必一一細述了。當時除“軍閥”之外,還有“學閥”的名稱,即憑借教育界的勢力,掌握一些學校,操縱一些教員、學生,形成力量,興風作浪,你爭我鬥,北平大學是幾個不同學校的組合體,所以大小爭鬥的事件更多,一九三二年六月間錢玄同寫給胡適的一封信,有幾句道:
說也好笑,今午在一個地方吃飯,有人卒然問曰:“北大鬧學潮了嗎?怎麼忽然登《晨報》停止招生呢?”我聞而大驚,索《晨報》閱之,果見大學廣告,因有某君先入之言,竟對於那麼大的一個“平”字熟視而若無睹,以至急急忙忙地打電話問你,豈不可笑!實在也因為這兩天我心亂急了,憤慨極了。常常想:平大要轟沈尹默,幹師大底事!師大要易寅村等人做校長,又幹平大底事!師大要易與平大驅沈,又幹北大底事!而他們竟聯合戰線的那樣鬧,實在可恨之至……我隻希望北大永保其不牽入此無聊之學潮中……
從錢、胡信中,亦可見當時北平大學之混亂情況了。這種情況到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之後,相對穩定一些了。當時在國立各大學中,平大比較好考一些,在一九三五年時,其在校人數據資料記載,是這樣的:
李閣老胡同北平大學本部學生一千六百餘人,和平門外後孫公園醫學院一百二十多人,阜外農學院二百二十多人,國會街法商學院五百一十多人,端王府夾道工學院二百八十多人,女子文理學院人數不詳。
北平大學幾年中還是培養了不少學生的。“七七”之後,內遷到西北,抗戰勝利,未能複校。工、農、醫三學院並入北京大學,國會街法商學院作為北京大學先修班,文化古城和北平大學均已成為曆史名稱了。
北平大學幾個學院,實際是各自獨立的幾個學校,為了清楚,現把各院簡史略述於後,作為本文附錄。
法商學院:清末將太仆寺街進士館,改為法政學堂。民國元年,合並法政、法律、財政三校為北京法政專門學校,邵章首任校長。民國十二年,改組為北京國立法政大學,江庸任校長。十四年撥順城街虎坊橋參、眾兩議院舊址為校舍,太仆寺街原址設預科。民國十五年,解散中俄大學,收編該校學生為俄文政法係。民國十七年,北平大學成立,改為北平大學法學院,謝瀛洲任院長,設法律、政治、經濟三係。民國二十三年合並商學院,改組為法商學院,白鵬飛任院長。
工學院:校址在北溝沿祖家街端王府。光緒二十九年籌建京師高等實業學堂,於神機營分所建校舍,紹英為監督,分機械、電氣、礦學、化學四科,學生先補習二年,再轉入正科三年畢業。民國元年,改為高等工業學校,校長洪鎔,分機械、電氣、化學三科,後又增機織科。民國十二年改組為工業大學,十三年開學,俞同奎任校長。民國十七年,北平大學成立,改為北平大學工學院,院長先為馬君武,後為張貽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