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院名醫(1 / 3)

在這一部分中,編了幾篇醫院和醫生的文章,自然是很不全麵的。在三十年代前期,文化古城的名醫,自然遠遠不止這些。如果分類,西醫有醫院、個人行醫兩種,中醫當年沒有醫院,隻有個人行醫。而醫院中又分為外國醫院、中國自己辦的公立醫院,細分又可分國立和市立,再有就是眾多的私人立的小醫院。

當時一般物價很便宜,知識分子、公教人員如果有職業,收入是可以維持相當水平的生活,但是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沒有任何醫療保證,大病小病,都得自己花錢去看,沒有地方可以報銷醫療費用。協和醫院是最大的醫院,看病先要掛號:特別號十元、普通號一元、施舍號兩角。對於勞動人民來說,二角是一天的夥食,因為兩角錢可以買二斤豬肉,或二十三個芝麻醬大燒餅,噴香,上麵粘滿芝麻,足夠兩個中等飯量的人吃一天,以這樣的代價,掛個施舍號看病,而且還要花錢買藥,一般人有個頭痛腦熱,誰舍得看病呢?因此當時的人,不要說勞動人民,即使收入較多的公教人員家庭,日常感冒等小病,都是買點中藥丸藥吃吃就好了。我小時常感冒、咳嗽,很少看醫生,一般吃點牛黃清心丸、銀翹解毒丸,或是家中有一段羚角,用小瓷碟弄點水,像磨墨一樣,磨幾下吃下去就好了。有個時期,咳嗽很厲害,花錢去醫院看,配了點紅藥水(即菲那根),吃下去仍舊不起作用,後來向吸鴉片煙的親戚討了點頭茬煙灰,每晚睡覺前吃高粱米大一粒,就安安靜靜睡一夜,過了些日子就好了。當時北京中成藥丸散膏丹,不管同仁堂的、鶴年堂的,做的都十分精致,用的是地道的材料,治療效果是很好的。

由於人們不大到醫院看病,不少大病就耽誤了,或者是在家未經很好治療就白白死去了,或者病已耽誤,到醫院治療時已來不及了。再有當時醫院雖然有名,治療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梁任公因腎髒手術,在協和逝世,當時社會上普遍責難。三家外國大醫院,協和之外,還有德國醫院、法國醫院。劉半農先生在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的《北舊》一文中說:

我們一旦有病,第一個困難問題,就是請西醫好,還是請中醫好。這在以罵中醫為職業的某君,自然不成問題。但胡適之、馬隅卿等都害過重病,西醫醫不好,卻給中醫醫好了,這又使我們對於中醫,不得不有相當的信仰。但適之說:“中國的醫,是有醫術,沒有醫學。”有術無學,是帶一些危險性的。所以有時候,我們仍舊要舍中醫而就西醫。

說到西醫,就是要問:究竟私家小醫生好,還是大醫生好?我的意思,總以為小醫生比大醫院要好一點,雖然設備不能很完全,卻因就診的人少,醫生可以比較靜心些,又時時須顧到醫院的前途,不能像大醫院那樣“出門不換貨”,似乎危險的成分,不至於很多。現在若子女士即死於山本之手,竟使我連小醫生也不敢信任了。

說到北平的大醫院,那簡直是混帳、該死、該殺、該剮!北平的大醫院有三個,都是帝國主義者所開,我今稱之曰:甲、乙、丙。

這甲、乙、丙的代號是協和、德國、法國三醫院。後麵分舉丙、乙、甲的例子。丙的院長兼婦產科醫生原是獸醫,難產開刀,因急於赴總統府宴會,把鐵鉗子縫在產婦肚中。乙把他侄女、周歲不到的嬰兒阿燕交了四十元住院費後,幾個鍾頭就折騰死了。甲先把他侄兒阿明左試驗、右試驗,左一刀、右一刀……病人死了,還要補醫院十多元錢。瑞典學者斯文赫定受了些風寒,脊骨作痛,這家醫院卻要給他把脊骨割開,後來決定上美國去開刀,而在路上,到了日本,好了一半;到了美國,沒有治就全好了。從半農先生文章中,很可見當時這些醫院的水平了。

當時中醫四大名醫出診很貴,門診也要一元禮金。一般小毛病,隻找熟醫生看,禮金少的多。給我家常看病的葉大夫,是旗人,滿洲旗葉赫那拉氏,大概和西太後同族。另外常看的還有曾經在太醫院當過差的韓一齋老先生。一個時期,也請息園老人看病。

記“協和”

有一次收到俞平伯夫子的明信片,信中寫到:

我以皮膚病感染,右腿腫,至新名“協和”者就診。在東單,費時半日,居然找到。近見好轉,可釋念。

我讀了後,非常歡喜。第一,平伯師以八十七歲高齡,身體十分健康,明信片還寫得清清楚楚的小字,讀其手書,感到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享受。第二,偶然得了一點小病,真所謂癬疥之疾,很快就治好了。而且由阜城門外三裏河到東單,用半日功夫去看病,其本身也要有足夠的精力。八十七歲的人了,多麼不容易呢?第三,又看到“協和”的名字,這不是當年的協和醫院嗎?有幾十年沒有人提“協和”這個名稱了。

“協和”這個名稱,解放前就在北京存在了三十來年。翻閱民國八年商務印書館編印的《實用北京指南》,載有“協和醫學校”,地址在東單牌樓後牌坊南。“協和道學院”,地址在鼓樓西大街。“協和女子大學校”,地址在燈市口佟府夾道。“華北協和女醫學校”,地址在崇文門孝順胡同。有四處以“協和”命名的學校,但是在醫院欄內,沒有載“協和醫院”的名字,可見六十六年前,這家在三十年代名聞中外的,當時有遠東第一大醫院之譽的“協和醫院”尚未誕生。

“協和”學校也好,醫院也好,都是美國基督教會辦的,同後來的燕京大學有密切的聯係。教會也有很多派係,如聖公會、美以美會、長老會、公理會等。“協和”、“燕京”都是公理會辦的。其龐大的經濟來源,來自教會和美國各大財團,如煤油大王、鋼鐵大王、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等,對“協和”和“燕京”都有大量的捐款。這四個“協和”學校的名字,現在莫說一般北京人不知道,即一般的介紹北京學校曆史的書上,也很少查找到了。但當時卻都是很有名的。她的學生現在還有不少健在的知名人士呢!《胡適的日記》一九二一年五月二十五日記雲:

三點半,到協和女子大學講演,題為《什麼是文學》,略如我答玄同信裏的話。是日見著協和的學生謝婉瑩女士,她是很能做文章的,曾有好幾篇小說在報上發表,署名“冰心”。她是福建人。

現在冰心已是文壇上老前輩的老前輩了,而這段日記所記,還是剛入協和女子大學,初登文壇的小姑娘呢。赴美留美,給孫伏園辦的《晨報》副刊寫《寄小讀者》,又在此後好幾年了。當時男女大學生不同校,其後不久,協和女子大學即並入燕京大學了。

協和醫院全稱應該叫“協和醫學院附屬醫院”才對。因為她是協和醫學院的教學醫院。前麵所說四個以“協和”命名的學校,除協和道學院是純宗教性的,與外界關係不大而外,其他協和女大並入燕京,另外兩所有關醫的,即很快發展為協和醫學院,並成立了規模龐大的教學醫院。之後就在清豫親王府建築了有名的協和大樓、協和禮堂等美輪美奐的建築物。

“協和”是豫親王府拆除後新建的。第一代豫親王是多鐸,是與多爾袞同時進關的,是皇太極第十五子,功勞極大,封親王世襲罔替。最後一代豫親王名懋林,是光緒二十四年所封,已是上世紀最後兩年的事了。本世紀初清朝亡了,民國建立了。親王的架子自然倒了。王府紛紛出賣,豫王府就賣給“協和”。協和把舊王府全部拆除,在原址上蓋了宮殿式大樓,迄今不過六十年歲月。

據說,協和蓋新樓挖地基時,掘出了大量的窖藏,整缸整缸的銀元寶、金元寶,以及其他金銀財寶,數額頗巨。甚至有人說:掘出來的窖藏,不但超過了購買此府的房價,而且抵得上協和大樓的造價了。這樣的王府,窖藏上二三十萬兩白銀、萬把兩黃金,是很平常的事。想想當年老豫親王多大的聲勢,是攝政王多爾袞最愛憐寵信的親王,其府邸窖藏之富,自在想象中。而後代子孫年代久遠,不知埋在何處,自然賣房時也無法發掘了。這所王府當時賣價十萬銀元左右,不過隻合三萬多美金,不足兩千兩黃金耳。這點房價,拆幾根金絲楠房柁就可抵不少,更不用說窖藏了。

協和大樓是十幾座五層、四層、三層連在一起的樓宇建築群。全部綠色琉璃瓦大屋簷宮殿式建築。樓麵都是青磚水磨對縫。內部裝修當時是最考究西式設備,包括水汀管、門鎖、抽水馬桶等等,都是一色從美國運來的。在這樓群的四周是一條圍牆,也是磨磚的,圍牆除東南角毗鄰其他建築而外,其他三麵都是走得通的胡同。

這座在王府廢址上新建的協和大樓,真是氣度非凡,東西南北四個門。南麵正門在東單三條,是醫學院門。西麵大門,醫院門,對帥府園。東麵後門,出入醫生、護士,通東單北大街,有護士樓、教授宿舍。北麵邊門,是通機器房、廚房、進煤出灰的門。

協和最熱鬧的是西門,每日車水馬龍,看病的人都由這個門進出。這個門正對帥府園,出來就是王府井大街。而且門前出路成“丁字形”,南北都通,南麵通東單三條,北麵通小馬神廟、煤渣胡同、金魚胡同。西門進鐵柵欄門,高台階上到漢白玉丹墀月台上,如宮殿般,三麵都有樓,正麵進去便是掛號門診,往南往北進去是各種病房,不過裏麵也都連在一起。各處都可走通。而進鐵柵欄門不上台階,左右包過去,是平的環形路,通底層正門,汽車或救護車,可直接由左首開進去,停在底層門前,病人進去,可乘電梯到各樓診病及進入病房。車再由右首開出來,布局十分合理,隻是窄一些,轉彎時,方向盤稍一偏,就要卡在夾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