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草原(1 / 2)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業道酬精”。看來“天、地、人、經濟、專業”五道幾乎都讓郝益東給占了,老天自然也待他不薄!我和郝益東結識35年了,既曾為同事,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他令我欽佩的不僅僅是他的為人處世和勤奮好學,最讓我服氣的是他的悟性、他的理解力。這使他無論是作為畜牧技術員還是在自治區領導的崗位上都能揮灑自如,無論是分管哪一個行業,都能盡快進入角色,獲得與眾不同的感悟。他在自治區分管了幾年城市建設,盡管與他之前的專業毫無關聯,但他經過國內外的細心考察,居然寫出了住房問題的專著,而且居然如此暢銷,以至再版重印了五次!已然成為國內住房問題的專家。

其實,感悟最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原本的專業,那就是對浸潤其中40多年的畜牧業的感悟,對他魂牽夢縈的大草原的感悟!無論是在國內出差還是去國外考察,郝益東絕不一味聽從主人的安排,而是有目標、有選擇地深入下去,一直深入到社會的組織細胞—普通牧民家庭中。

我比郝益東去東烏珠穆沁旗的時間要早一年,在東烏旗最邊遠的一個公社放羊並兼任生產隊獸醫。9年之後調到東烏旗畜牧局,從此經常與他共同討論畜群周轉、羔羊育肥、草原建設等問題。記得我從北京帶來的東烏旗第一台小計算器,每天晚上我們一起計算不同年齡綿羊出欄的畜群結構和收益。那時我就體會到他的鑽研精神和驚人的悟性。1979年年底我調到農業部從事畜牧獸醫的行政工作,而郝益東仍然沉在牧區基層,從中汲取和曆練,最終成為精通草原畜牧業、有真知灼見的領導幹部。

看了郝益東這本書稿之後,由於共同的誌趣和經曆,使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使我從曾經生活過的草原走進了曆史的、現代的、世界各地的草原,以及這些草原上承載的曆史變遷。

中國的草原正處在變遷的過程之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牧區逐步落實了草場所有權和使用權,草原被劃分承包到戶,草原畜牧業開始從遊牧的生產方式向定居輪牧轉變。由於草場被圍欄所分割,傳統的草原景觀發生變化,引起了一部分學者和媒體的歧見,一位中科院的院士曾經氣憤地譴責說,圍欄是最最愚蠢的辦法!還有不少人對遊牧生產方式的中止感到不滿,認為破壞了“天人合一”的遊牧文明,是草原生態遭到破壞的罪魁禍首。連帶著對國家一係列落實草原權屬、加大草原監理、實施草畜平衡製度以及禁牧休牧製度,甚至於投資草原建設等政策措施感到懷疑和反對,進而提倡學習和借鑒尚保留遊牧生產方式的非洲國家和與我國內蒙古牧區同屬於蒙古高原地區的蒙古國,要求在我國牧區恢複遊牧。

我親身經曆過近10年的遊牧生活,經曆過暴風雪、冰雨、草原大火等災難的死亡考驗,也曾享受過在一望無際的草海雪原、五花草甸信馬由韁帶來的愉悅。但是令我最難忘的還是蒙古族牧民的真摯、豪爽和他們神秘的遊牧本能。說是本能,即多是與生俱來或者是代代傳承的生存能力,是與惡劣的生活環境、生產條件息息相關的,甚至有些是外人所不能夠理解的。比如,牧人在不見五指的黑夜,伸出手指在口中浸含一下,舉到空中辨別風向,再下馬看看禾草的種類和倒伏程度,就能準確地向幾十裏以外孤零零的蒙古包奔馳而去;普通的牧民主婦,把五六十個幾乎一模一樣的剛出生的山羊羔子精確無誤地一一拋還給它們的母親,她能從山羊的臉形和叫聲中判斷出它們的母子關係;在冬季驅趕牲畜長途遷徙之中突遇暴風雪,牧民在茫茫雪原中最快地確定最近的避風地……共同勞作中的我經常會目瞪口呆,驚詫莫名。這些本領不是牧人想教你就能教的,也不是你想學就能學到的,他們領悟到的隻能是先人冥冥中的引導和對長生天敬畏的遵循。就像美洲“牧牛王國”的先朝“獵牛王國”的主宰印第安人一樣,有著大量的、神秘的、無法對外人道、不可為外人知的本領和知識。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方式的變遷,這一切猛地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