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2)

在人大工作幾年,參加會議多,走訪的地方也多,各領域的情況都可泛泛有所知。令人不解的一個問題是,在全國落實中央要求“建設現代農業”的大潮中,理應涵蓋的草原牧區卻很少有回聲。2010年我有機會接觸到在牧區一線工作的幾位旗級領導同誌。他們講,現在對草原畜牧業一方麵國家和各級政府都增加投入,另一方麵經常受到不同來頭的指責,特別是諸如主張取消草原生產功能以維護生態環境、主張恢複遊牧以維護傳統文化、主張照搬農區養畜方式以推進所謂模式化三種互相矛盾的觀點都試圖影響草原畜牧業的發展方向,往往使基層無所適從。

2010年9月,在應邀參加烏珠穆沁羊研討會期間,曾經來自大城市,但對草原無限“著迷”,後來又多年在國家農業部主管全國畜牧獸醫工作的“老搭檔”賈幼陵講述了國內外對草原牧區問題的混亂言論。現實的和理論的亂象勾起了我近半個世紀積累的有關草原的所見所聞和深切感知。“碰到問題就不由得想探究明白”的老習慣,再次觸動了著書發聲的念頭。

此時,我針對國內住房亂象撰寫的一本“來自非理論界”的專著已再版重印了幾次,受歡迎的程度出乎撰寫者和出版者的預料。也許,圍繞草原話題也來一次梳理來龍去脈、擺清關聯因素同樣可以為大家的討論提供一個全麵、客觀、條理清晰的平台。但是草原問題涉及的曆史跨度和眾多領域比住房問題要複雜得多,於是回顧經曆、網上檢索、購買圖書等前期工作,進入了緊鑼密鼓的狀態。2011年4月試寫出一章後,送給幾位熟人傳看,得到的反饋意見是“可讀性、知識性都很強”。同年10月中旬,全書初稿在送出版社進行初審的同時,又分送給幾位學術造詣較深、了解國內外相關情況的專家學者分別從草原、畜牧、曆史、人文等角度幫助審核把關,盡量把因短時間突擊而可能出現的疏漏減少到最低程度。

為了達到“有用”、“有據”的目的,本書在寫作之初就明確了幾條力求把握的基本原則:既要有專業性,又要避免枯燥的論證和說教;既要對相關問題給出明確判斷,又不陷入流派爭論和純學術討論;既要立足於當前生產生活,又要廓清過去和未來;既要有助於草原上的人們開闊全球化視野,又要為社會大眾理解和鑒賞草原提供捷徑。特別是要曆史地、客觀地體現草原生態、生產、生活、文化四大功能的和諧,追尋草原文明演進的腳步。

自我設定的這些原則,對全景式展示草原、全方位觀察草原是必要的,但是也為寫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難度。動筆之初即深感憑日積月累形成的零星感悟遠遠滿足不了成書的要求,好在現在互聯網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搜索條件,近年來出版的國內外專著也比較多,而且通過網絡書店很快可以將書郵寄到。晚間入眠前和晨醒後瀏覽書籍形成的認知,往往就是第二天兩三千字的腹稿。回憶往事,如泉湧般的思緒有時一天四五千字仍收不住筆。最終形成的書稿就成為自身見聞感悟和梳理論著資料的混合體。遵從客觀規律(“天道”)的軌跡是本書寫作的宗旨,即使是資料來源的“大雜燴”也要力求避免給讀者形成支離破碎的印象。盡管幾位幫助審稿和作序的專家學者給予了正麵評價和積極鼓勵,但是最終效果還需要廣大讀者來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