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虛無大夏(公元前1994年—前1600年)(1 / 3)

鯀先生被殺死在羽山,他的兒子大禹被叫來談話。大禹是個大個子年輕人,虎虎有生氣,身高一米八五,虎鼻大口,耳朵上有三個孔,腳下有三顆痣(己字形),胸上印有玉鬥,他一頭跪倒在地,哀哀說道:“我的父親鯀盡心盡力,治水卻沒有成功,又違抗您的召令,身死名敗,並不冤枉。但我還是希望繼承他的事業。”[注釋1]

舜帝點點頭,很欣賞這個大個子年輕人,於是說:“你的父親確實犯了錯誤,但我願意再給你們家族機會。治水的事,從今以後就由你負責,請一定記住你父親的教訓,審慎以行,不負眾望!”

大禹意外免死,喜出望外,趕緊拜謝。舜帝又語重心長地說:“你不要跟丹朱學。丹朱作為堯帝的兒子,不上進,跟一幫貴族子弟聚在家裏搞貼麵舞會,脫了衣服集體淫亂,結果丟掉了繼承權。他帶了個壞頭,我希望你樹個好榜樣,把水治好。”

於是大禹在惶恐不安中玩命工作,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釘子鞋,櫛風沐雨,非常辛苦,黃河、長江地亂跑。人們看見這個古怪的大個子,左手捏著準繩,右手拿著規矩(圓規和三角板——大禹很像數學老師),辛辛苦苦在風雨中奔波。大禹不聽音樂,愁然沉思,走在樹梢下,帽子被樹枝刮去了,也不回顧,鞋子跑丟了,也不折回去揀(可能跟陳景潤沉思哥德巴赫猜想時候一樣,人撞在電線杆子上也不知道)。其實他不是不知道,他是不肯花時間回去撿。他一彎腰撿帽子的這動作,合計七秒鍾,等於延誤了七秒鍾的時間研究治水方案。治水拖延七秒鍾,等於有3.5個人和4.2座房子被大水吞沒,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折合幾百萬元,這個價值遠遠大於他的帽子和鞋子。所以大禹不撿帽子,有句鞭策人心的名言:大禹不喜歡一尺長的玉璧,卻珍惜一寸長的光陰。大禹惜寸陰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喜歡睡懶覺的人可以把它作為床右銘。[注釋2]

盛夏,紅日似火,炙烤著大地,茫茫汪洋經過毒日暴曬,熱氣騰騰,大禹走在水邊像蒸桑拿,氣喘籲籲。當時氣溫比現在高兩三度,中原也是亞熱帶氣候,很多南方的猛獸跑到北方來吃人,人又被困在洪水裏,格外地好吃。大禹看見很多人被迫跑到樹上巢居,本事更高的則去了半山腰住石窟。但老鷹從天而降,抓石窟裏的小孩和老頭吃。[注釋3]

大禹考察了一圈,發現黃河從黃土高原南北走向的峽穀中流出,向東進入平坦中原後就變成一條任性扭動的龍,不斷改道,到處漫遊。從地圖上看,它上翻下卷,遊徙不定,由於河道淺,還隨處放水,像一個隨地撒尿的孩子,留下一灘灘汪洋的積水。如果能給黃河兩岸築堤,夾持著黃河,使它不能亂跑亂撒尿,那是最好的辦法——鯀先生當初就是這個辦法。可惜鯀和大禹時代還沒有這個能力(這要到有鐵器的戰國時代才開始實現)。那該怎麼辦呢?我為此特別請教了修廁所的管子工,他和大禹的策略不謀而合。既然無法管束這個野蠻的孩子,笨辦法就是由著他去尿,但在孩子經常亂撒尿的地方預備好排尿係統,排走孩子的尿,也就是大禹預備出的九條河道。什麼時候孩子跑在A處放一灘水,大禹預備在A處的小河道就會把它排幹。一會兒孩子又躥到B處放水,大禹又已在B處預備好一個尿罐和管子。這就是所謂“播為九河,疏川導滯”,用九條河道把黃河泛溢出來的淤水排走。所謂九條河道其實也是虛數,大禹在祖國各地都因勢利導,開挖這種排尿河,或者疏通某些堵塞了的舊河作為這種排尿河。

據說大禹不愛喝酒但喜歡善言,善言就是好的意見,所以大禹最愛開會。他考察完畢,召集“治水辦”會議,名聲顯赫的F4都參加了——大禹、子契、後稷、伯益。這四個人後來分別成為了夏、商、周、秦四個朝代的祖宗先人,我們把他們合稱為中國古代的F4——forefather4.他們四人都有偉大的不同凡響的誕生經驗,大禹據說他媽媽吞了薏仁而懷上了他,子契是他媽媽吃鳥蛋而生下他,所以叫他鳥蛋之子,是商朝人的祖先,東夷族人。後稷是媽媽踩了上帝的巨大腳印而懷孕的,大周朝的祖先,華夏人。伯益的媽媽沒吃什麼東西,不過他奶奶吃鳥蛋生下他爸爸大業,所以他是鳥蛋之孫,是偉大的大秦朝的祖先,東夷人。

夏商周秦的四位先人,坐在“治黃辦公室”裏,大禹首先發言:“黃河橫流,泛濫天下,威脅民生,已經九年了。我看見蛇龍跑進了人們的房子,人們則跑進了龍蛇的肚子。運氣好的人爬上了樹去躲,身手更敏捷的有去了石窟。莊稼都徹底泡湯。但我發現所謂‘浸山滅陵,浩浩滔天’的洪水,其實比我爹那時候已經平和多了,現在當務之急是接受我爹的教訓,放棄堵塞,改用疏導。怎麼疏導呢?我的四字方針是‘高高下下’,把高的地方加得更高,把低下的地方鑿得更低,從而做成排水溝,在溝裏鏟除影響水流的一切障礙,使洪水一刻不停地排泄到大海。”

現任農業部長後稷(大周先人,種地英雄)說:“洪水衝灌積淤出的那些沼澤窪地,也可以用同樣的辦法排幹它,變水害為水利,教災民就地種植百穀,盡快恢複農業生產。在此之前,我負責調撥救濟糧,救濟災民,別讓他們老在樹上沒吃的了。有餘糧的地方我都要跑到,勒令他們把餘糧調劑到缺糧的地方。”[注釋4]“我補充強調一下,”大禹說,“現在必須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有餘糧的部族必須配合全局治水計劃。任何部門、任何地方、任何個人,是凡各自為政,擾亂治水計劃,一經發現,我必將用強製手段幹預。治水必須全麵規劃,打破地域局限,各保自家、以鄰為壑的做法是再也不允許了。必要的話我們要動用軍隊來說服那些不聽指揮的部族。我們要趁著治水,把軍權、政權充分調動運用起來。”大禹發現自己說漏了,趕緊閉嘴打住,好在三人似乎沒有聽出他話中不可告人的意圖。

“伯益,你知道南方有一種稻子嗎?”大周先人、種地英雄後稷提議說,“它就愛在水田裏長,你把它引進到中原,我們排完洪水,就在低窪濕地上種稻子。”[注釋5]

伯益是秦朝先人,現任林業畜牧部部長,對後稷的提議表示讚同,並自告奮勇抓他的老本行:“我另外打算放火燒山,把樹木全部幹掉,野草燒個精光,嚇走猛虎野獸,讓人們去山坡上居住,這樣就避開洪水了。”[注釋6]

“這個主意雖好,但是吃水是個問題,人們幾千年來不住山坡,而寧可居住在飽受洪水侵襲的河邊,就是為了生活取水方便啊。”鳥蛋之子子契(商朝先人,現任文教部長)插嘴說。

“所以我準備大力推廣挖井取水技術,”伯益說,“如果鑿井技術推廣得好,就可以遠離江河居住,躲避洪水之苦,根本解決了洪水的直接危害。不用老住在河邊等洪水來衝了。”[注釋7]

大禹對這個主意擊掌稱讚:“好!那我就宣布計劃,伯益、子契,你們兩個的祖上都吃過鳥蛋,估計腦袋靈光,算術好,你倆跟我勘測地形,測量高山河流,樹立標竿,分析河道路線,規劃疏導方案。後稷是種地英雄,人望很高,自然去各地征集糧食,賑濟災民,傳授他們稼穡技術,開挖泥地,積極組織生產自救。南方的稻種也要引進到北方來。伯益同時還要到各地鑿井,希望你繼種地英雄後稷以後,成為鑿井英雄。”

“那大哥您就是治水英雄了!”眾人哈哈大笑。

大禹領導F4,開始了中國古史上轟轟烈烈的治水運動。他們戰天鬥地,冒著流星雨,風再大也不怎麼樣,隻肯為你而勇敢,讓老百姓都看見幸福的所在。他們跑遍高山河穀,尋找黃河經常漫溢的地點,觀測記錄滿溢所淤灌成的積水,行山表木(勘測),規劃合理的泄水路線,疏通這一路線上的溝穀河道,以之把積水統統泄走。以後再鬧厄爾尼諾現象,黃河發瘋,所溢出的洪水可以自動通過這套排水體係,泄人大海。[注釋8]

二十歲的大禹在他的治水崗位上一千就是十三年,從華北到江南,無處不留下他施工隊的足跡。他以身作則,親臨一線,衝鋒在前,享受在後,三過家門而不入。翻山越嶺,涉沼渡河,手腳磨出了厚厚的繭子,腳趾甲蓋也全磨掉了,因為跋涉泥漿,小腿也被磨得精光,不帶一根汗毛,大腿更枯瘦得沒有一斤肥肉。[注釋9]而且大禹吃的穿的都是民工水平,[注釋10]魯迅說,“中國曆史上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這大約就是大禹。大禹親自拿著挖土的雙齒鏟(耜)和裝土的筐,辛勤勞動,風裏來、雨裏去。[注釋11]據說他身高一丈,腳長一尺,這兩個度量單位方便了他的治水工作,可以測量土地山川,這也是“丈夫”一詞的來曆。由於忙於丈量山川,用腿太多,還都在泥裏,大禹的膝蓋風濕變形,走路一顛一顛,好像在跳hiphop。後代的道士模仿這個碎而急促的步子,裝神弄鬼兒,叫作“禹步”。[注釋12]

大禹的風濕性關節炎長期得不到治療,最終惡化成偏枯,就是偏癱。[注釋13]大禹隻能蹭著走路,特點是“步不相過”,意思是邁出的左腳超不過前麵的右腳,比裹腳的老太太還慢騰。[注釋14]此外,他還患有其他一些職業性疾病,主要是顏色黧黑,竅氣不通——患有肺結核,呼吸不暢,臉色非常難看。[注釋15]大禹的一幫跟班,隻比大禹更慘。據《呂氏春秋》說他們走到哪裏就死到哪裏,有的死在山陵上,就葬在山陵,有的死在水邊,就埋在河床,紛紛犧牲在抗洪搶險第一線。伯益則始終追隨大禹左右,是F4中最得力的助手。據說他還懂鳥獸之語,《山海經》也是他寫的,當然他也是大秦朝的先人。伯益最主要的事跡是鑿井,發明和推廣了中國最早的井,多在十幾米深。為了避免井壁泥土坍塌,井壁內側還用木棍自上而下層層疊附,從井口看,木棍交叉成井字形,這也是“井”字寫法的來曆。井口開有水渠,可以遠遠地通向生產用的陶窯和人家。鑿井技術不但使人們脫離了河湖製約,去高遠幹燥的地方居住,還解決了城市內部的供水問題,使得大量人口積聚的城市的出現,有了前提可能(一個城市需要幾百口水井。沒有井的話,人們隻能沿河住成一溜)。

大禹到了三十二歲,完成治水,汪洋澤國變成了山青水綠,人們安居樂業,引吭高歌。大禹含辛茹苦,勞身焦思,專心致誌的敬業精神,使得舜帝頗為滿意,賜給大禹一個黑色的玉圭(上尖下方,類似生殖器),表彰他的曠世大功,並號召全民全社會向治水英雄大禹學習。大禹刻苦卓絕,雄名千秋萬代。

如果你在大禹的時代旅行,感受就會同《西遊記》裏一樣:師徒們西行,走著走著就遇上一個小國——女兒國啊,獅陀國啊,烏雞國啊,什麼的。這小國隻有一個城,卻也有國王。如果你問這國王向誰彙報,他們就說如來佛祖。但如來佛祖是誰,他們又都沒見過。大禹時代的中國就是這樣的。當時尚無現代意義的統一國家,散布中國各地的是無數小的部族,有的住在極小的城裏,類似《西遊記》的小王國,更多是在壕溝圍起的村邑。所有這些地方“王國”的領導者——部族首長,也多數沒有見過名義上的華夏盟主——舜(這也是受限於當時交通與通信的困難)。他們見到的隻是大禹。這個一心為公、以身作則、吃苦耐勞的大禹,與他們並肩戰鬥、身體力行、製服洪水,分享著成功與挫折的喜樂,在治水中結成了戰友般的友誼。據說這樣的部族有一千八百個之多,大禹拯救了他們的家園。他們歌頌大禹說:“要是沒有禹,我們就都變成了魚。”[注釋16]

當然也有一些部族頭子跟大禹唱對台戲,因為大禹破壞了他們的小地方利益。他們帶著人眾給大禹搗亂,把大禹剛剛疏通過的河穀,堵上生活垃圾和瓦礫。[注釋17]大禹於是就像孫悟空,掄起金箍棒狠狠教訓了這些盲目自大、不服調度的妖精。於是,大禹的追隨者越來越多,很多妖精紛紛扔下棍子,皈依“佛門”。那些前來投奔大禹的人,前後相連於道路。大禹把他們都推薦到“朝廷”。這些人成為大禹一黨的嫡係。

文明的實質就是人類的創造性,所以,文明往往是在自然界的艱苦條件的刺激下產生的,在外來文明的壓力下發展的。洪水就是一個刺激。治水這事情需要大規模的協作、嚴明的紀律、明確的從屬關係和強有力的領導。隨著治水的進展,整個“國家”都被動員起來,所有的部族、資源和人都要為治水讓路,一個遍及全國的資源和關係網組建起來了。控製這一大網的人——即大禹,就順理成章地掌握了國內實權。當治水成為國家壓倒一切的任務,國家的權力中心無形中就跟治水指揮部的負責人重合起來。大禹無形中控製了整個國家機器,掌管了整個國家的人財物。人事的生殺予奪、升遷進退,都集中於大禹的意誌。大禹於是聲譽鵲起,威嚴與光芒都蓋過了帝舜,人們隻知有禹卻不知有舜。

舜帝意識到了這種危險,嘴角咧出一絲苦笑,再加上精力匱乏,這個矮個子的皮膚黝黑的老人就萌生了退位的想法。他跑到郊外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石戶之友”(名像日本人,意思就是住在石窟裏的好朋友),說:“朕在天子的寶座上已經待煩了,歲月不饒人,精力日漸萎縮,已經承受不住每日千篇一律的政務啦。您是位出世的高人,我在野的智囊,我想把帝位讓給你。你高興吧!”

石戶之友大怒道:“你累不累啊,怎麼這麼沒智商啊。你讓位給我頂什麼鳥用啊!”說完背起行李,拉著頭頂著家什的老婆,攜著孩子去了海邊隱居。舜帝不死心,又要讓位給“北人無擇”,北人無擇也不敢接這個熱山芋,說:“您這人真是各色,當初您放著好好的農夫不當,去搶帝位。現在您受不了了,又要逃跑,還耍什麼沽名釣譽的禪讓,我真是以你為恥辱。”說完就跑到一處懸崖,跳進了深淵,自己把自己淹死了。舜帝不能平安下莊,隻好跑回宮裏硬著頭皮等待。

正這時候,大禹跑來向他請示工作。大禹說:“雖說治水大功告成,但是天下並沒有完全太平。長江流域的三苗一直不聽號令,陰謀阻撓治水。我一直打算征討他們,直到今天才有時間。特意請您批準我帶兵出征。”

舜帝滿臉憂慮,心想壞了,這家夥又來搶我的軍權了:“大禹啊,三苗不肯遵循教令,朕就親自出征一趟。你先多在家裏,把關節炎養養好吧。”

大禹不傻,堅持道:“您身處帝位,您的職責就是冷靜地思考,發展臣屬們的德行,用您完美的德行執行上神的意誌,上天將不斷降福給您。打仗這樣凶險的事,是對您的侮辱,對您人身安全也不利啊。”

舜帝不敢強求,喃喃批準道:“啊!好啊,好啊,好臣子啊,你是我的大腿、胳膊、耳朵、眼睛啊。朕隻有依靠你啦,外麵的事就托付你吧。”

大禹拜了一拜,出去就把天地祖先祭祀一遍,號令大軍備戰,召集各個部族,舉行誓師大會。大禹發表講話說:“三苗,是東夷人蚩尤的後代,在我們舜帝的打擊下,流竄去到西南。不是小子我窮極好戰,實在是這夥人犯有兩大流氓罪。一是不敬天地,不敬鬼神;二是妄作虐刑,給人鑿腦門,抽皮筋,殘殺弱小。我現在就率領你們眾位部族首長,聯合出征,去給他們一些德育教育。”[注釋18]

三十天後,大禹的遠征軍抵達江漢地區(今湖北省),得知三苗已經集結重兵,準備決一死戰。苗軍士氣高漲,大禹愁眉不展。這時他的老助手伯益進言說:“隻有靠美德才能感動上天,多遠都感動得著,你越是謙恭就越能讓你受益。想當初,舜帝被家人排擠,在曆山辛苦地耕田,心中感到委屈,每天都向著天空、念著父母高聲哭泣。但是他不為自己辯解,而是把咎責都歸給自己,去見父親的時候,恭敬地侍奉父親,表現得悚懼戰栗。到後來,瞽叟對兒子的態度也真的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說真誠的心意連瞽叟這樣的老頑固都可以感動,乃至可以感動神靈,更何況是小小的三苗呢?三苗再冥頑也不會比瞽叟還冥頑吧。如果他們心裏對我們並不服氣,這樣即便戰勝了他們也帶不來和平,打仗還有什麼意義呢?”大禹讚成伯益的話,帶領軍隊回了中原,比以前更加勤奮地廣施文德,以感動三苗,又執幹戚而舞,舉行軍事演習:士兵們一手執防身用的盾牌,叫作幹,一手拿一種石斧,上麵插著裝飾的羽毛,整齊揮舞,嚇唬三苗。七十天後,三苗首領又感服又害怕,派來和談的使者,雙方就這樣避免了流血衝突,大禹平定了三苗的騷動。[注釋19]

當然,上述記載是被講求德行的儒家學者修正後的版本,實際上大禹征三苗的戰爭相當慘烈。三苗作為東夷蚩尤族人的嫡係後代,總被華夏族人視為亡我之心不死的異類,認為他們總想給死去的蚩尤翻本兒。於是屠殺三苗就成了黃帝及堯舜禹各位帝王的主要事業。大禹之時,三苗已被壓擊出了中原,流落到湖北省的荒蠻之地,再沒退路可走,遂掀起了保家衛種的殊死抗擊。而且據《墨子》記載,三苗這時候似乎還遭了天災:天空下起了血雨,伴隨著夏天的冰塊(也許是雹子)一直下了三個早晨,大地陰風四合,野犬哭於草莽,地麵開裂,冒出混水。大禹正是趁這時機攻打三苗。戰鬥打得相當血腥,這時大禹的軍隊裝備的都是石製兵器,並不十分銳利,要砍擊十數下,受傷的人要遭受極大的痛苦,直到血水流光才會滿意地死去,實在難熬。

大禹,最終用一簇亂箭射死了三苗首領,三苗之師潰敗,宗廟被燒夷,男女老幼被捆住,淪落為皮鞭驅趕下的奴隸,成批地獎賞給參戰部族首長,回去給他們幹活。餘下在原地的三苗族人也鬱鬱不得善終,東躲西藏不能恢複元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與該地區的楚國人發生衝突,最後在楚人的打擊下,三苗退至我國大西南,與現在的雲貴苗族有千絲萬縷的血緣聯係。很多苗人至今頭飾上還有牛角樣,是對祖先蚩尤的“牛角頭盔”的紀念,並且保存著關於蚩尤的大量歌謠。

大禹通過這次對三苗用兵,徹底把握了華夏族的軍政大權,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躍躍欲試的接班天子。

舜帝退位前發布的最後一次政令,是對治水有功的F4進行封賞。賜大禹姒姓,攝政,總理天下大事;賜“鳥蛋之子”子契以河南商丘封地,子姓,子就是鳥蛋的意思,因為他是鳥蛋之子。未來他成為了商朝王族的祖先。“鑿井英雄”伯益賜贏姓,贏的字型是燕子飛翔的樣子,因為他奶奶吃過燕子蛋,後來成為秦朝王族的先祖,賜他的封地在山東魚台。“種地英雄”後稷賜姬姓,封地在山西臨汾一帶,後來成為大周朝天子的先祖。

舜帝給自己的掘墓人加官晉爵完畢,又跟大禹搞了一個隆重的權力交接儀式,管它叫作“禪讓”。大禹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子,舜帝退休在家。舜帝的第一夫人娥皇沒有子嗣,第二夫人女英生有“商均”,不料商均接近白癡,吃飯不知饑飽,睡覺不知顛倒,根本幫不了舜帝。舜帝還發明了圍棋教這孩子識數,也沒有用。大禹把這個可憐的智障少男封到河南虞城,讓他當個快活的小諸侯。

舜帝到了晚年患了老年多動症(我不知道有沒有這種病,但隻有這樣才能解釋他的出走行為)。舜帝帶著自己的兩個老婆——娥皇女英,一路南巡,走走停停,跨過長江,順著瀟水,來到瀟水的源頭——湖南寧遠縣的九嶷山,然後就趴在山底,死了。舜帝急急地出走,卻是去死,這是為什麼呢?這就要參看別人家老頭出走的案例了。一般出走的多是老年癡呆症患者,從家中不幸走失,走失時穿軍綠色上衣和一雙膠鞋,什麼什麼的。但我們不認為舜帝和他的兩個媳婦同時患上老年癡呆症。那麼,出走的原因就是被不孝之子逼迫。是大禹逼跑了他?舜帝去南方巡狩,多半是政治流放的代名詞。那時的南方可不是溫柔富貴的江南,貴為前任天子的他在退休以後沒有必要去那裏遊玩。湖南南端的森林裏到處是犀牛和毒蛇,散布著類似非典病毒的古代瘴氣,跑到這種地方去的人等於慢性自殺。柳宗元就是被貶竄至這一地區,在瀟水上慢慢等著自然界的病毒來毀壞他的健康,最終四十六歲死在那裏。而舜帝衰老的免疫能力很快就出賣了這個老人,他被類似非典的病毒一把抓住,在瀟水旁大病不起,無藥而治,氣絕而亡。[注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