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楚國的雲夢澤像一顆落在地上的珍珠,那山西這個地方,就光禿禿的,像一隻曬暴了的恐龍蛋,滿是裂紋。不過五千年前的山西,卻是個“晉北的好江南”:草豐林茂、氣候濕潤,到處是森林,野獸出沒,是幹部療養、開會的首選去處。除了環境好,這裏還盛產披毛犀、板齒犀、三趾馬、劍齒象和李氏野豬。當然,這些動物都已經絕種了,都被山西獵戶撲殺光了。

到了夏商周,山西人打獵沒油水了,開始種地,種地成績斐然,直到漢、唐,京城人吃的大餅油條,都是從山西漕運來的糧食,山西成了天下第一糧倉。但是物壯則老,月滿則虧,過度墾殖把山西地力搞疲了,森林也砍伐光了,唐宋以後,這裏生態破壞嚴重,土地成為半老徐娘,氣候變得幹燥少雨,到處是曬爆了的恐龍蛋,等最後一根樹也被砍掉時,購置木材就困難了,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隻好發明和構築起窯洞當避風港。山西有靠崖窯、地坑窯和磚石窯,內有土炕、門窗和廂房院落。據說這種住法很有古風,比有巢氏還古,窯洞冬暖夏涼,沒有放射性和噪音汙染,連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現在都在學習嚐試呢。

土狹人滿,田不足耕。清朝時候的山西人進一步種不出糧食來,想吃大餅油條隻好從河南、陝西買了。於是,大家就幹脆不種地,受雇於晉商票號,當夥計和學徒工,辛苦百端,所獲無幾,不幸客死他鄉,還造出好多節婦烈女,充塞於山西各府各縣的牌坊林裏。

山西東西寬約二百九十公裏,南北長約五百五十公裏,山川形勢險固,素有“表裏山河”之譽,號稱“最為完固”。山西東部是太行山脈(南北走向),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再往東就是海拔不到一百米的華北平原。由華北大平原上看山西,人們覺得“危乎高哉”。山西西部是以呂梁山為主的黃土高原山地。再往西,就是秦晉大峽穀,黃河滾滾在大峽穀底從北奔流南去,過了黃河向西,就到了陝西。從地圖上看,山西和陝西像兩隻方形的色拉油桶,並排放著,山西在東,陝西在西,陝西的桶整個往南錯出一塊。

黃河在山西的西南角進行大拐彎,向東流入大海。等於說,是從山西西側拐到山西南側。該山西南側,南下過了黃河,就是河南。於是山西的南麵,以中條山、黃河為界,就與河南接壤。山西北部則有陰山、大漠隔絕,再北進入內蒙古草原。

總的來講,山西四向都可以據險關而守河山,比起“四戰之地”的河南巴爾幹地區,要舒服多了。

山西的好地方是西南部和中部,汾河從北向南貫穿山西中南部,到黃河大拐彎處彙入黃河。沿汾河流域,衝擊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北高南低地階梯樣排列,是長糧食的好地方,被稱為珠串盆地。而運城盆地,就在山西的西南角,即汾河南下彙入黃河大拐彎處。晉國最初就滋繁於這裏。

在山西西南部的運城盆地裏,一個叫芮城的地區,下有一個叫西侯度的小村,考古者在這裏發現了一百二十萬年前人類用火的遺跡。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用火的最早記錄之一。在這裏發現用火的遺跡,也不是很奇怪,因為這裏是汾河南下和黃河拐彎處的交彙處,有水,又是盆地中的平原,所以是養活人的最好地方。人體的70%是水分,原始人於是必須在水邊居住。這樣女孩們取水洗衣服方便,趁動物來飲水時,男孩們還可以來打獵。水邊往往是肥沃的衝擊淤積地,也便於灌溉,爹媽在這裏種地,是良選。在芮城往西十公裏,就是大名鼎鼎的“風陵渡”,黃河在這裏拐了個大彎,從山西西側流向南側。

到了距今十五萬至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山西開始有了人氣,屬於舊石器文明的丁村文化在汾河上、中、下遊廣泛傳布。

到了距今一萬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可以製造磨製的石器和燒製陶器了,磨製的石器相比於從前砸擊出的石器叫新石器。新石器初、中期,山西這裏同樣出現了仰韶文化。

到四千年前,中國青銅時代還沒有來臨,傳說中的大聖人堯,就在山西西南角的運城盆地(內含芮城、聞喜、絳縣)往北一點緊挨著的臨汾盆地(也在汾水岸邊)開始辦公了。有古書說堯的都城在平陽,平陽就是如今的臨汾市。據說堯的國號叫作“唐”。所以平陽這裏,是有個唐國的。後來,唐朝的李淵在發跡前在山西做唐公,於是所建的朝代就叫唐了。唐朝人還專門在平陽(臨汾)這裏,堯的舊地,修了一個頗大的堯廟,至今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