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惠公上台之後怎麼大搞白色恐怖和“肅反運動”,我們先留下不說。這裏需要介紹一下秦國的情況。

秦國這個地方,現在叫作陝西,早在兩百多萬年前,從西伯利亞吹來一股冷風,飄浮著許多黃色的塵埃,逐漸降落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堆積成厚厚的一層,就是黃土高原,堆積最厚達到幾百米。黃河流經這片黃土高原,攜帶的黃土使河水渾黃,得名黃河,但是,至少在春秋時代以前,黃河水並不十分渾濁,黃土高原也是植被茂密,水土牢靠。樹木豐草的根係緊固著黃土,雨水不易把大量黃土衝進河去。“注釋5”

那時候吹的黃土風,比現在北京的沙塵暴有營養,那是來自歐亞大陸深處最肥沃的表層土,富含鉀和磷,所以很快培養起繁茂蔽日的森林。《尚書》說:“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就是讚美這塊黃土地是塊肥地。據說就是現在也是播種後隻施一次肥,莊稼根本不用人管,到時候收就好了。這也是後來的秦軍強盛的原因之一,大量農閑時間可以用來組織打仗。

這片肥沃土地上最早的人類活動,不知是什麼時候。但西安半坡村遺址發現了六千年前的粟粒和白菜、芥菜的種子。很多三角形、長條形、圓柱形骨質、石質箭頭,還說明半坡人是狩獵好手。那裏還出土了很多彩陶,最有名的是“人麵魚紋彩盆”,中學曆史課本上有。人麵魚,表示希望孩子生得像魚子那麼多。而這裏出現的第一個名人,就是“我家住在黃土高坡”的黃帝先生——咱們所有人的名譽祖先。黃壤千裏,滿野彌望,黃帝的名字就來自陝西的這塊黃土地。

黃帝部落率領族人從陝北沿洛河南遷,到達了陝西中部的關中平原。東渡黃河,沿中條山和太行山南麓向東北,進入山西,傳說黃帝在東遷過程中創造了舟車。在山西夏縣,黃帝遇到了嫘祖,把她泡到手之後結成百年之好,傳說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族人繼續向東北方向遷移,最後到達今日河北涿鹿附近,他們對這片一望無際的原野十分滿意,便在這裏定居下來。

逆黃帝的遷徙路線而看,河北、山西、陝西的版圖從東到西依次排列,依次往南錯出一塊,很像美國別克車的標誌——三枚熒光閃閃的狗牙。

黃帝部落在河北涿鹿的發展引起山東人的不滿,蚩尤率領東夷趕到涿鹿來爭奪高下,並且把腦袋掉在了那裏。也有一種說法是黃帝在山西的解州殺死了蚩尤,解州是關羽的老家,目前有全國最大的關帝廟,解州還盛產鹵鹽,是古山西的富裕地方。

傳說黃帝活了一百一十八歲,出巡時死了,回老家安葬,在今日陝西黃陵縣橋山,後人在那裏修了黃帝陵。

陝西的另一個名人是後稷,就是大周的先祖。至今陝西關中平原,還普遍種植黃米,稱之為“稷”(山西也有,比小米粒兒扁且黏)。後稷小時候就喜歡種麻和種豆。

至於後稷的母親薑螈,還留下了一點古跡,據說彬縣“履跡坪”的巨人腳印,就是她腳踩的那個,並且生下後稷。彬縣城東五公裏還有薑嫄墓。

大周朝西周時的中心是豐鎬地區,位於西安附近,那裏還有三王廟和三公廟,是祭拜文武成王和周公、召公、薑太公的。

滋潤了大周文明的渭河從西向東,流貫陝西,是陝西人的母親河,兩岸形成極大的衝積平原,稱為渭河平原。(山西的母親河則是汾水,南北流向,二者都是黃河的支流。)渭河平原沿著渭河兩岸鋪展,東西長三百公裏,南北寬數十公裏,東寬西窄。因為後來秦國在這裏,所以渭河也被叫作“秦川”,這塊東西三百公裏長的渭河平原也叫“八百裏秦川”。渭河平原(或者叫八百裏秦川)是一塊耕作了七千至八千年的黃土地,而且是沒有產生土地肥力遞減現象的耕地,在全人類文明史上,也是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