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山島北莊遺址,位於北莊村東北,烽台山南麓。麵積為2800平方米。這是一處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期大型的村落遺址。自1980年發現至1984年,先後由北京大學考古係和長島博物館進行4次發掘。清理出半地穴式房屋73座,合葬墓4座,灰坑、窯100多座,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蚌器數以千計,且有眾多的動物骨骼。
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相分離的半地穴式房屋,十分典型。房內有30-40厘米寬的土台子,可放置器物。台上栽柱,柱外築牆。大房中心有支柱,傘形屋頂上披海帶草。
屋內有箕形灶塘和加工糧食的地方。門口有坡式或台階通道。從半地穴式房屋的結構分析,在挖好的坑內,先打實鋪沙,抹草拌泥,再撒黃膠泥,最後用砸碎的料僵石抹麵,這種冬暖夏涼、防水、防潮的古代民宅,令人感歎叫絕。
4座合葬墓,有的墓葬十幾人,有的多達四五十人;有的一次葬,也有多次葬。
出土文物豐富多彩。據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文物進行C14測定分析,北莊一期距今為5500-5100年。北莊一期的鼎,深腹、圓錐足,腹上有附加堆文,並羼有滑石粉或沙。陶器較原始,球腹無流,為目前發現最早的形式。其中鳥形影不僅實用,且造形優美、形象,在國內罕見。小口罐肩有兩個鉚釘形把手,鼓腹,是膠東地區特有的器物。豆,類似當今的碟子,精製美觀,這期以泥條盤築法和捏製塑法製成的盆、罐、杯、盉,手法細膩,實用價值高,堪稱藝術品。
北莊二期距今為5100-4500年。陶器製作出現慢輪修整器口法。石器有斧、锛、齒、礪石、磨盤、磨棒、網墜等。骨器有錐、針、鏃、釵、鉤等。北莊村落遺址為研究母係氏族社會提供了依據。我國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稱之為“東半坡”。
航標島
長島諸島,曆有蛇島、蠍島、竹島、兔島、鮑魚島和鳥島等別名俗稱。這是海島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共同賦予的特征和個性。然而,在國際航道——長山水道北側的猴磯島,曆有導航設置,島上的燈塔、導航炮(後改設霧號)在漁家的心目中不亞於海神賜燈,人們稱其航標島。
這個麵積隻有0.28平方公裏、海拔104米、四壁峭陡的小島,是漁家的耳目,海上行船的水警。它的西北端,有一個麵積僅有0.0009平方公裏、海拔23.3米的小猴磯島。從特定的角度望去,酷似一位看守燈塔、霧號的石老人。百餘年來,“老人”累駝了背,站彎了腰,給過往的千舟百舸指向、導航,給航海者一雙靈亮的眸子。隨著航海業的發展和西方列強的入侵,小似鉚釘的猴磯島被嵌入國際海圖。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後,英國人於1882年在島上修築了廟島群島第一座燈塔。塔樁高14.2米,為白聯閃燈質,射程28公裏。同年,在燈塔的西北側架設兩門霧炮,報警聲可傳到40公裏之外。
傳說有一年,一艘外國巨輪自大沽啟航,船上滿載著掠奪我國的文物和國寶,入夜時,闖進長山水道。驟然,彌天大霧,島上的導航炮失靈,造成巨輪偏航擱淺。時到半夜,盜船趁高潮期離岸脫險。剛駛進北黃海,聽見導航炮在鳴響,盜船誤認為是成山頭,正當轉航調向時,一頭撞在海上墳地——躺龍礁上,這條外國輪船被葬入大海。原來,盜船剛駛出長山水道,猴磯島的導航炮排故複響了,這連續凡響的警炮,竟把洋人的船“叫”了回來。這正是,大逆不道,導航炮無情。
1928年,東北海軍(奉係)第二艦隊進駐長山島,海軍司令眈鴻烈在猴磯島上安裝了霧號。而今,半個多世紀過去,“石老人”耳不聾,眼不花,屹立在海峽的“十字”大街口,為航海者甘當孺子牛。難怪霧號吼聲如忙,這是“石老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