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1933年,東北海軍(奉係)海防第二艦隊和陸戰隊進駐長山列島期間,上將司令鴻烈(字成章)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有口皆碑。査看《長島縣誌》,縱觀曆史始末,公的行跡在字裏行間多有誌記。他駐島雖隻有暫短之五載,興辦新學,植樹造林,綠化海島和修堤築路,廢除纏足的興利除弊之舉,給海島播下了文明的種子,為後人留下有益的借鑒。
長山列島,自古是海防的要衝,兵家必爭之地。這裏交通閉塞,文化發展滯後。1928年,鴻烈率艦駐島後,首先廢除私塾舊教,開創了學校教育的先河。認為,立足海島,強化國防,必先開發島民智力,唯以教育為先導,方能化愚治本。為此,他緊縮軍費,多方協調,出資興建了長島第一代國民小學,即成章(後改為寺後)小學、南城小學和店子小學。至1930年,在8個有居民島先後創辦男子小學24所(女子6個班),學生達2200人,1933年,實行男女合校。
當時,由於教材更新,教法改良,麵向社會辦學,島民求知欲望大增,兒童入學率達s0%,女子占5%。對教師的重用和對校長的遴選是嚴格的挪時,島內教師奇缺,島外師資難聘,寥寥地方老學究難以勝任。鴻烈不惜高薪從煙台、蓬萊、高密和黃縣等地招聘人才,進島從教。時有對外籍教師讚歌一首:“二八年建宏功,培植人才豐,優秀教師聘膠東,學科盡精通,莘莘學子樂陶融,沐在春風中……”
鴻烈的用人觀是選能納賢。學校校長,需嚴格從地方熱心教育事業、品學兼優者中遴選,經區政府批準。1931年創辦的女子蠶絲學校,校長由民政局長兼任。學校的課程設置,以學為主,兼顧專業與勞作。同時,政府指令各島植桑,分攤供桑葉任務,支持學校養蠶。
東北海軍駐島期間,教師倍受愛戴與尊重,老小皆稱其為先生。每逢派飯日,待先生為上賓。學生與家長,冬為先生送柴取暖,夏為先生備蒿驅蚊。家有喜慶之事,請先生坐上席。書信、契約、對聯、挽聯、狀詞、憑據,均請先生執筆。女教師王岱青病故,親筆為其題寫了“我欲大造群才絳帳宏開全賴若昭做都講,天胡不遺一個朱顏冥寂儼如正則赴長流”的挽詞,以示悼念。
時值島上經濟來源不足,教學經費難籌,除地方的地丁、漁旗和營業稅收全部歸教育外,尚缺的13800元(銀元),全部由海軍撥款墊支。為了培養人才,從島內的高小畢業生中選拔人才,送青島李莊中學深造。據老年人親曆,東北海軍駐島時,學校每年要開運動會,沈曾登台演講強身衛國之道,論說軍民同心之理。早年留學日本,見識卓遠,知識淵博,年輕有為,口才超人,堂堂儀表,文韜武略不凡。
30年代初期,南長山島的文體活動十分活躍。奉係海軍經常舉行籃球比賽和足球表演。天津南開大學學生曾來島避暑並進行球類表演。時值春季,南、北長山島小學要召開田徑運動會,使島民眼界大開。當時,有首《八島形勢歌》在學校傳唱,歌詞是:“世界侵略,觀八島形勢嵯峨,審我國東部屏藩渤海鎖鑰,抵製外方風濤惡,東北海軍來開拓,觀艦艇,棋布星羅,石更偉卓。廟島頭,長黑脖,砣磯腹,城隍腳,如生龍活虎撐持海中,東與成山成犄角,北與鐵山海牙錯,西當大沽口,南登州蓬萊閣。”不難看出,在東北海軍駐島的5年裏,長山列島是發展教育、傳播文化、文明社會的紅火時期。
1931年,山東省政府訓令各地禁止婦女纏足,作為當時的軍地父母官,積極執行。為製止這一社會流弊,專門派遣督察定期分赴各島檢查督導,且賞罰分明。那時,在封建習俗還相當頑固的海島,無疑是向舊習慣勢力的一次公開的挑戰。而今,島上尚有大腳和半大腳的老年婦女,正是東北海軍除弊的有力見證。
據《長島縣誌》記載:鴻烈為綠化荒島,保持水土,鞏固國防,於1929年撥專款從青島購進樗樹苗100萬棵,柞樹苗50萬棵,桑槐苗30萬棵,分送各島栽植,且立下保植責任狀和護林賞罰條例。
沈在駐島的5年裏,海軍協助島民在各島修築的沙石路30餘公裏,建造石質、木質碼頭兩座,水上飛機場一處,籃球場、運動場多處。1931年,軍地集資修繕廟島顯應宮,為媽祖廟改建了山門,增修了涼亭,鋪設了甬路。沈以“海上息鯨波從此風調雨順,山中開貝闕應知物阜民康”的楹聯,銘記了他建島守疆的宏誌。1933年,第二艦隊調防威海,曆史給鴻烈在長山列島劃了一個號。然而,長山列島風波仍未平息,島上百姓生活尚未安康,人民在落後與愚昧中徘徊,子孫在渴望脫窮致富。但是,這位被譽為開明的武官,視島為家,以民為本,寓文於軍的治島之良策,至今被傳為佳話,被當代人所借鑒。
誌士肝膽照華夏——長島“遊子”孫榮明生平事略
為尋覓長島“遊子”的蹤跡,筆者曾3次沿著前人闖關東的步履,追溯到鴨綠江邊的我國東北邊陲城市——丹東市。在市工商聯文史組的薦介下,了解一樁長島“遊子”孫榮明愛國抗日的動人故事,並與誌友孔憲浩合寫這篇紀念文章。
1937年2月7日(農曆丙子年臘月廿七日),愛國誌士、長島“遊子”孫榮明在奉天(今陽)以身殉國,時年49歲。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位抗日誌士與祖國、人民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高風亮節,使人感歎不已。他大義凜然的精神,在華夏大地頌揚,令世人仰慕。
孫榮明,字朗軒。生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11月24日),山東省長島縣南長山島黑石嘴村人。清朝光緒初年,其父孫鴻雲從萊州逃荒來到黑石嘴村,初以扛活為生,後挑擔賣香油為業。成家立業後,生三子,朗軒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