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20日,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作出了《關於表彰長島縣率先成為全省第一個小康縣的決定》,這是鐫刻在4.3萬長島人心中的大事記。它宣告了海島人民把貧窮與落後從此甩給了曆史,它標誌著富裕和文明在長島喜見端倪。“康福”臨門,每一個得到實惠的長島人,總把一個個顯赫的經濟指標和一個個殊榮美譽的稱號與縣委的帶頭人宋修武聯係在一起。
1988年6月,曆任搬運隊長、村支部書記、鎮黨委副書記、農林局長和副縣長,經過實踐磨煉的宋修武,在省委黨校3年深造畢業歸來,擔起了第6任長島縣委書記兼縣長的重任。憑著他的聰明才智、借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和海島工作會議的良性氣候,掙脫了“以糧為綱”的束縛,把視野從島陸土質磽薄的梯田,轉向廣闊無垠、流金淌銀的大海。他和班子們一起謀劃著“耕海牧漁、建設寶島”的藍色革命,描繪著“以養興漁”、“以漁興島”、“科技興島”的壯麗畫卷,運籌著由“獵捕型”向“農牧型”的戰略轉移。在實踐中,以壯大集體經濟和共同富裕為主旋律,突出海島特色,不斷尋求解放“兩力”的最佳方案,經過一年一度的漁村深化改革,逐步自我完善。
繼海帶養殖浪潮(“撈銅”工程)之後,長島掀起了亙古未有的人工增養殖扇貝的第二次浪潮(“撈銀”工程)。這是一次曆史的變革,是脫貧致富的分水嶺。宋修武以長島良好的基礎和機遇,諄諄告勸各級幹部和群眾:“早認識,早主動,不認識就被動”。他帶領全縣人民,經過一次次認識的飛躍,闖過一道道技術難關,終於創造了大規模籠養這一人類史上空前的養殖奇跡,並把家門牧場拓寬到深水大流區。從此,輩輩廝守的窮水荒海變成指縫流金的肥田。島嶼周圍,6000平方公裏的藍田玉地,成為海島人的聚寶盆。
在“小康”誕生那年,僅僅幾年的光景,全縣村級積累的總和是解放以來30年總和的1.8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8萬元,人均儲蓄達到1萬元。致富的“領頭雁”宋修武帶領長島人,終於以黨的富民政策為本,巧用科學技術,嫁接了海洋優勢,結出了豐碩之果。他和班子們為長島人找到了真正的可依托信賴的“衣食父母”。在長島經濟來源這架天平上,傳統捕撈的砝碼,終於向人工養殖一端傾斜。於是,海島空前的生產規模和優惠政策,吸引了雙萬“外來妹”和逾千建設大軍前來開發、美化海島,長島耕海牧漁的經驗,向祖國1.8萬公裏的海岸線輻射。可以說,半人工自然海區采苗、縮短扇貝養殖周期和深水大流養殖,是海島科技人員的專利;中國“藍色”革命——海水養殖,長島是發祥地。
長島富了,“磁性”強了。來島取經的絡繹不絕,稱譽中外。1992年9月6日,我國沿海地區首次以海珍品命名的扇貝節,在長島舉辦成功。同年,宋修武光榮地被選為中共十四大代表。然而,“前有標兵,後有追兵,不進則退。”宋修武的“冷風”使人們在機遇與挑戰麵前清醒。他帶著有關領導與科技人員,南訪北學,出國考察,找第一,比自己,在摘取“銀牌”的同時,籌劃著奪取“金牌”的良策。
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的勁風,周邊沿海追趕的浪頭,猛烈地拍擊著長島的海岸。“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力爭到本世紀末,全縣人均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萬美元的‘富裕型’目標”,字字鏗鏘有力地在領導班子會議上定音。於是,以鮑魚為主的多品種二齊發展的第三次浪潮(“撈金”工程)和以開發海洋藥物生物資源為重點的第四次浪潮(“鑽石”工程),正後浪推前浪地風起波湧。早在1987年,長島科技人員就攻克了親鮑溫控產卵、人工餌料培植、幼苗剝離越冬等重大課題,並在縣育苗場試養成功。為了一個科研課題,宋修武跑濟南進北京,終於抓住了“育苗”這一龍頭,帶動了全縣以鮑魚為主的養參、養貝、養藻多品種養殖,以筏式、工廠化和底播立體化的多種形式,向海洋開發的“金牌榜”衝擊,在他包點的砣磯鎮,人民群眾集腋成裘,自籌資金兩億多元,相繼建成了育苗養殖的工廠,率先揚起了奪金的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