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九丈崖風光(1 / 1)

九丈崖風景點位於北長山島西北角,西依珍珠門水道。北臨國際航線長山水道。這裏,山崖險峻,水深流急,岩礁棋布,海蝕地貌十分發育。高險的崖壁,斑駁皺裂,明顯地殘留著造山運動時斷裂、切割、拗陷的痕跡。由於千萬年來海浪的淘滌,使危崖根底窪凹,以至出現大於90度的傾斜。更增其險峻、巍峨的雄姿。即使夏季烈日當頭,崖下依然陰涼一片,冷氣森森。大有“陰陽割昏曉”的意境。這處景點,集山、海、島、礁、崖、灘、洞、古跡於一體;融奇、雄、秀、美、險、迷、神於一隅。尤在酷暑,環境清幽,氣候涼爽,是遊泳、垂釣、繪畫、攝影的佳地;是消暑納涼、獵奇、探秘的仙境。

珍珠隧道

珍珠隧道因靠珍珠門而得名。長280米,高、寬各3米。原係人工開鑿的坑道,橫穿大西山中。遊客穿過隧道,可直達珍珠門道址——殷商夷人祭祀坑。在此可觀賞“寶塔含珠”和八仙石洞美景,領略擋浪島、犁快把島和破半山奇觀。

坑道冬暖夏涼,若三伏天進入洞口,頓覺涼風習習,暑氣驟消。坑道內有水並一眼,山泉彙集於此,冰涼甘甜。

1994年,長島旅遊局與遼寧省文化中心合資80萬元就址興建了“海底世界”。這裏集渤、黃、東、南海的海洋生物和標本,融海洋生態環境和神話傳說於一體。使塑雕、實物、模型、燈光、電動有機結合,遊人到此,如潛海底。

水門賞古

珍珠門東側的大西山腳下,有塊平緩地,當地人叫“平灘”它三麵懸崖臨海,一麵靠坡連山。據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這裏就有遊民季節性居住,據說是古人祭祀日落的地方。經北京大學與長島博物館兩次挖掘,發現多處窖坑、灰坑和葬墓。並出土了青銅戈、石刀、石錘、骨椎、骨匙和大量紅褐色、灰褐色素麵陶器、紋飾陶器。其中,素麵紅陶大鬲最典型。該遺址屬商代至西周中期文化。據山東大學考古係劉毅願教授考證,當年齊國貴族田橫與兄反秦,自立為王。劉邦統一天下後,勸其歸降,田橫自刎,500壯士全部殉難,他們東逃時,曾到此營駐。

八仙石洞

九丈崖下、珍珠門旁有兩處海蝕大洞。大的深30餘米,寬處5米,洞頂近似拱形。傳說當年八仙曾在此聚會議事。石洞山上有棋盤石,兩邊各有石凳。周圍平坦的石英岩麵經風蝕雨襲和歲月的雕鑿,凸凹有別,玲瓏剔透,宛如成群的“四不象”前來看棋觀戰。

大洞毗鄰處有一小洞,寬1米多,深20餘米,洞內設有石桌、石床,上開兩扇天窗,傳說是何仙姑的寢室。

龍舌垂釣

從龍頭石向下看,有一天然扁礁,酷似龍舌伸出海麵。龍舌礁與門坎礁、鞭杆礁、蜘蛛礁、猴子礁自然組成一個良好的垂釣場。這裏,海水通暢、洞穴密集,海螺、海菜繁盛,是釣魚、獵蟹、揀貝螺的好地方。

倒垂珍珠

九丈崖頂有股滲山水眼。半壁上時有水珠滴落,好似顆顆珍珠灑向人間。滴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晶瑩奪日。每逢夏季雨後,珍珠連串,飛流直下,水霧交融,半壁上不僅生彩出虹,且有“唰唰”的回蕩聲,令人神往。

峭壁燕梭

九丈崖高69.7米,是一綿延幾百米的巨崖。由於千萬年來風浪的侵蝕,鄧原來拔海而立的石崖,漸成上凸下凹之勢。壁麵犬牙交錯,石窟、石穴鱗次櫛比,是眾多水鳥海燕棲息的樂園。每當群燕起飛、棲落或掠崖穿行時,如風馳電掣,呼嘯盈耳。其形、其聲似萬箭鳴鏑,千梭走空。有時海燕棲落登崖,群言唧喳,直吵得西北天翻了臉,大有呼風喚雨的跡象。

九疊石塔

九丈危岸之下,有一塔狀的“袖珍崖”,突兀獨立。這座如雕似塑的塔崖,小巧玲瓏,由九層節理明顯的石英岩堆成,如同人工擺布的積木。

久經海浪磨蝕雕鑿,塔崖石紋清晰,層次分明,形態別致,與九丈崖組成一對“母子崖”,是遊人攝影留念的理想襯景。

西山遠眺

九丈崖的峰頂大西山,是該景區的製高點。從崖下登山,可踏東側的81級台階而上,亦可沿西側的99級台階繞道而至。登巔遠眺,頓覺空海無涯,心曠神怡。

螳螂島、擋浪島、犁犋把島、小黑山島,由近及遠,層層疊疊,半劈斷崖,如砍如削;珍珠門、寶塔門、大西門水道與長山、登州水道,交互相錯,巨輪輕舟,鷗姿帆影,令人目不暇給;廟島塘內外,筏架阡陌,浮圓漂珠,耕海舟犁勤農不息;周圍島嶼,紅樓綠蔭,如同盆景。極晴日,窮目可眺旅順口老鐵山的雄姿。

天津南開大學旅遊係教授薑月啟對長島作出這樣評價:“長島是原始的,自然的,未經任何勞動加工的得天獨厚的旅遊處女地。”長島富在海,秀在山,美在林,幽在洞,雄在崖,特在灘,奇在石,而九丈崖卻把山光水色都集於一身,它正是長島自然風光的濃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