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長島地名獵趣(1 / 2)

長島有32個島嶼。島上百米以上的山丘40座,島嶼周圍的礁石81個,島嶼沿邊的港灣28處,島與島間的水道13條,島腳延伸的岬角15處……這些天造地設的山情水勢,可謂方寸彈丸有特色,一礁一石有風趣。僅從稱謂上擷趣,不論是自然實體,抑或是人文地理,其命名稱謂可說五花八門,形象逼真,褒貶兼有,情趣橫生。它具有鮮明的海洋色彩和曆史淵源。

有的地名美如一朵花。如花溝村、鳳凰山、珍珠門、花園旺;有的醜似豆腐渣,令人懼怕,像鱉蓋山、蠍屬島、鬼船礓。有的命名形象逼真,或人或物,栩栩如生。如扁圓的燒餅島、“酷肖浮屠”的寶塔礁、威風凜凜的將軍石、坐海祈禱的佛爺礁和岌岌可危的破半山;有的地名,以傳說典故取義,像唐王東征安營紮寨的南城、北城,唐王登臨留跡的唐王山、棋盤山和塗抹神話色彩的一宿街。以物具起名的犁犋把島,是島嶼與海蝕柱組合,因形似牛拉犁耕耘不輟而得名;香爐礁不僅形似香爐,且漁民在祭海敬天時,常有海雰繚繞,其“香火”之盛,更令人神往。因毛竹繁延而得名的大竹山島,係植物命名;因形象或棲息有緣的螳螂島、獅子石、海鴨礁,則是以動物命名。以特殊功能或曆史作用而取名的,如烽山,因設烽火台;信號山,因燈語、旗語、笛語指揮船隻進出港而稱呼;炮台山係古炮陣地。而九丈崖、八門洞、兩棵桅、三道礓,則以數據命名;南村、北村,東村、山前、山後是以方位命名。還有的以山的顏色命名,慷大黑山島。西部的老黑山,海拔189米,斷崖臨海,它是岩漿噴發堆積而成的玄武岩,因呈黑褐色而定名;有的暗礁或幹出礁,以示人驚覺,以防不測而命名,如瞪眼石、剮網礁、躺龍礁。有的地名係本區之最,如海拔202.8米的高山島,南北島端最長距為7.22公裏的長山島。有趣的是,先輩們針對小的自然實體,論資排行,其名依據近在咫尺的大的自然實體而命名。如,石柱狀的小猴磯、小高山相應猴磯島、高山島,小黑山島、小飲島則相對大黑山、大欽島而稱,具有依附和對比的特點。

隨著曆史的演化,經濟的發展和旅遊業的興起,一些島嶼被封了別名,賜以榮稱。倧大黑山島因候鳥遷棲和蝮蛇藏量多,而被稱為“候鳥旅站”、“我國第二蛇島”,車由島因海鳥蓋天鋪地,被稱之“萬鳥島”,南隍城島因盛產海珍,被譽之鮑魚島,猴磯島因設燈塔、霧號,習稱航標島。盡管地名誌有規範和稱謂,但習慣和約定俗成卻隨人意。原本是流放犯人的沙門島,因宋代建媽祖廟,隨著航海業的發展和媽祖聲譽的提高,沙門島於清代更名為廟島。由於全區處南北海運的樞紐位置,又有錨泊避風佳地之美稱,長山列島以廟島群島之稱謂被嵌海圖。由此可見,地名在發展、變更,且日趨科學化、公認化。但地名誌確認的,係標準的、可信賴的。

島礁、山峰、灘岸、港灣、崖壁、幽洞……本是無言無情的,人們憑著聰明和才智,以豐富的想象力,賦予其靈性和情趣,使人感到親切有緣,呼之欲動。曆史的老人,把它跨越的時代與空間的足跡,深深地踏印在島上。

明珠棧橋巡禮

夏,長島縣城所在地南長山島,明珠棧橋(一期工程)以其獨特的風貌展現在四海賓朋的麵前。這處新景點,坐落在縣城腹地解放路的南端,隔登州水道和蓬萊閣相望。明珠棧橋與明珠商場、明珠浴場、長園賓館以及金融、郵電、稅務等多家接待處及培訓中心相配套,集遊、購、食、宿、浴、娛於一體。

棧橋建築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濃鬱的海洋氣息,大門的造型,酷似一隻滿載而歸的舟楫,所取數據顯出示漁家風情:大門總寬,24.8米,預示二十四節氣豐收發財;兩大門間距9米,係90年代9月長島扇貝節紀年左大門如帆似旗,高8.12米,為8月12日,我軍首次渡海作戰解放長山島紀念日;右大門猶如舟體船模,高3.6米,誌記海島水產養殖“三次浪潮”一帆風順。門麵鑲嵌的石島紅大理石和櫻花紅花崗岩蘑菇石,正是漁家個性的象征。

進大門向南是噴泉環繞的一尊高4.4米的銅雕,這個以“搏”命名的雕塑是長島人民以苦為榮、以幹為本、艱苦創業的真實寫照。令人讚歎的是,雕塑四周的環路和噴泉間的甬道,全係五彩卵石所鋪砌。這些精美的“珍珠”是縣機關千部乘船渡海從遠處島嶼精心挑選的。腳踏“石毯”,漫步悟道:這萬斛珠璣,滴滴汗水摔成一顆顆是富裕之果,海島人在脫貧致富的拚搏中,曆盡艱辛。站在“搏”塑下回首,明珠商場紅樓錯落,明珠浴場彩影綽約;噴泉兩側的綠化帶、風景樹掩映,花簇、園林燈、彩旗襯托。長島的海上花園給夏日海濱增輝添色。

入夜,這裏是消暑納涼、觀景散步的好去處。以“搏”雕為軸心的輻射形程控音樂彩色噴泉池,直徑34.8米,為山東省縣級之最。四大噴池呈梅花狀,八小花池呈扇貝殼形,400個大小噴泉隨著音樂節奏的強弱,不時地變換著造型;池水在40盞彩色聚光燈的照射下,如火樹銀花,似竹林鬆塔。在這流光溢彩的氛圍裏,令人眼花繚亂。此刻,樂曲著色,彩泉有聲,置身於此,寵辱皆忘。隻見一對對情人,一簇簇“家庭”,連同輪椅上被推扶著的老人,也來觀賞這時代的夜明珠。人們沐浴著習習的帶著海鮮味的涼風,環繞著噴泉外圍珠磯卵石鋪成圓道,一圈圈地享受著腳板下的“按摩療法”;青年、老年、客人、遊子,不約而同地加入到健美操或交誼舞的行列,盡情地體味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