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船上的禁忌很多,長而久之,以至形成一種規俗,需嚴格遵守。
青少年第一次上船出海,不論當香童、當大師傅或是幹夥計,腰上都要係紅褡布,帶香荷包,以示吉慶、招福、去惡、避邪。漁船靠岸後,婦女不得上船,更忌跨網、跨櫓,否則,認為不吉利。漁民在船上吃飯,筷子不可橫放在碗上,因似船擱淺或遇難放倒大桅,預兆有災。勺、碗、盆、瓢不能扣放,意味翻船。夥計在船上大小便,多在船尾處,在船的下風頭,絕不允許在船頭,有的漁船朝哪個方向小便船主都有規定。其禁忌口令是:早不朝東,夜不朝西,午不朝南,永不朝北。因早晨太陽在東,晚上在西,午間在南,北鬥星在北。在導航設備簡陋的風帆時代,漁民依據天物導航全憑北鬥星定向,如朝北小便,認為船會迷失方向。
在漁船這塊天地裏,坐、立、行、走都有規矩。在船上不準背手,“背”與“順”相逆,“背”意味著運氣不佳,發財無望,也意味思想鬆弛,心不在焉。在船上嚴禁吹口哨。“吹”象征不利。走動要輕慢,不可蹦跳。船上有兩處不可坐,一是船頭,二是後主(拴纜木柱)。
過春節時,漁船拉上岸,經過二冬的修整、油漆,勝似新建的房舍寄托著漁家來年的希冀。臘月三十日,漁家都上船封對子(貼對聯),寄托著漁家來年的希冀。臘月三十日舵後生風送萬程”、“九曲三彎隨船轉,五湖四海任舟行”、“大將軍;指大桅杆)八麵威風”,“二將軍百相靈助”等;橫幅為:“龍頭生金角”、“虎口配銀牙”(龍頭、虎口指船頭供起落錨和固定纜繩的樁柱)、“海不揚波”、“一網兩船”、“金銀滿艙”等。同時,船上掛起大吊子(寬0.3米,長1.5米餘的紅細布,鑲白邊,麵上有白布剪刻的“風調雨順”或“天後聖母”字樣,左下側有船名)。入夜,到船上掌燈、燒香錁、放鞭炮、跪拜磕頭,其紅火場麵,不亞於初一起五更。午夜,給祖先發紙叩拜後,去海沿接喜神、財神。按事先在灶王譜上查到的喜神財神方位,連連叩首,口中念念有詞。
正月十五夜,打鑼鼓上船送燈。有麵做的六獸燈、煤油燈和蠟燭。此刻,船上的前灶艙、太平艙、後鋪艙、船頭、船尾、船缽,無處不亮。有的手提燈籠繞船幾周,以求光照全船,滿船生輝。
至於船上的用語,最忌“翻扣”和“破碎”。久之,被“劃戧”和“笑了”而取代。風帆時代,船在海上遇難,總把希望寄予海神娘娘。為求平安,船老大跪拜磕頭,向娘娘許願,若風後幸存,即到廟上還願。有的送燈,有的殺豬宰羊上供,有的送船模,還有的請戲班唱戲。要絕對言而有信。
風網船從家出海時,先到南幫(膠東大陸)買吃米和酒、肉、油、鹽、香、紙、蠟、錁等。所備之物,必買豬心,按人分份下酒,旨在“團結一心”。不論在東洋、西洋,打上第一網黃花魚,需挑揀4條做熟,盛於缽中,在船頭擺供,名日祭龍王。此刻,燒香紙、鳴鞭炮,全體船員整裝跪拜,祈禱豐收。祭畢,將魚倒入大海,以示四季發財。也有用撈魚兜做從水中往艙裏撈魚動作,並同唱漁歌:“頓頓漿啊,裝大艙啊,裝艙起喲,嗨喲吼喲!”
漁船靠岸站錨時,也有規俗。船老大發出錨令後,拋錨人掀起錨尾投錨時,要喊“給錨了!”意告龍王閃開,保佑全船安寧,另意讓夥計開始封紮、收拾船上用具。
漁船豐收歸港,如同打了勝仗,升起大吊子,如發大財,則大小桅都掛吊子,向鄰船與岸上人報喜。到岸後,船主殺豬慶賀,有的抬一口豬到廟上上供,焚燒塗有豬血的紙錢或金銀紙錁。拜廟歸來,將豬的頭、蹄、後肘分送給把頭和大師傅們,午間,大肉、大菜、小米幹飯,招待船員家屬和親戚鄰裏,差不多全村兒童甚至過路人都受犒賞。建國後,一些陳規陋習漸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