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部五島的漁村,街頭巷尾隨處都可見到漁戶的門框或窗框上掛著紅布,紅布近似方形,邊長0.3米左右。新掛的火紅頂眼,早掛的褪成淡紅,這種掛紅習俗,自古廷續到今。可以說,除了殯葬、祭奠自家人忌諱紅火外,無時無地不見掛紅。
在海島漁家,紅與生產、生活有緣。喜慶節日、男婚女嫁、生兒生女、造船蓋屋等等都要掛紅。在風帆時代,漁船滿載而歸,船上掛起大吊子(巨幅長條紅布),以示豐收,告慰親人;蓋房上梁,梁木中間掛紅,以示門弟向陽、紅日高照;新排的木船,船頭掛紅,圖的是四海平安,魚蝦滿船。看看漁民的魚網、魚鉤,隻見纜鉤繩的頭尾係著紅布,綆篷網角,釘著紅布,即使剛出海的孩子,不放心的媽媽亦要在衣服上級塊紅布。紅,不僅是吉利、兆祥;紅,也驅邪、避喪。倘若誰家有了白事,除對門房掛紅外,出殯日,凡是棺材經過的地方,各家的前門或後窗上都有紅布懸掛,旨在隔陰氣,阻鬼魔。
在日常生活中,掛紅、塗紅、送紅,紅派上了大用場。送喜錢,用紅紙包裹,以示恭賀;蒸餑餑,點紅點兒,象征富有;溫鍋送炊具必送紅筷子,旨望快發財;兒女親家送幹糧,用紅布苫蓋簍子,意在問安祝福。誰家生孩子,隻要看看門樓上掛的什麼紅,便知是男是女。紅在漁家,成了喜的代名詞。隨便問問哪位老人,他們總是笑顏相對,嘴裏說不明白可心裏都清楚:紅,把家庭的富有向人昭示;紅,把對未來的追求自我表白;紅,把有可能發生的不測,打根兒上載被咒棄。紅能戰勝心裏的怯懦,紅是強者、勝者的征象。生活中假如沒有紅,好信心會喪失,鬥誌會軟化。紅,是火的種子;紅,是血的化身。它能消災化吉,威懾邪惡,去毒鎮妖。人們總是希望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闔家老小能紅運到頂。
1992年,大夥島北村的36名黨員戶的門前掛上了紅牌,紅裨的右上角鐵有村、鄉、縣的星級標誌。根據細則,增減紅星、以此規範黨員的行為,發揮黨員作用。1995年,北隍城島山前村漁家時興扶國旗。70歲的老漁民宋延利花20元買了一麵五星紅旗,問他原香委,他回答得幹脆:“沒有國,哪有家。”這是富裕了的漁民的心裏話,羅列幣馬傑勇的國旗杆是鋼管製成的,高6米,杆頂上有一圓形幻一燈泡,旗繩是質地堅韌的尼龍繩。實可謂紅旗鮮豔,滿院生輝,紅灼高照,民富國強顯神威。據鄉政府負責人說,每逢“八一”、“十一”和春節,村裏有90%的家戶升國旗。人們要踏著先烈的血跡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漁家的鞭炮
古往今來,施放煙花爆竹,源遠流長,各地有之。然而漁家燃放的鞭炮,卻有自已的形式和內涵。
且不論操辦喜事與喪事,逢年過節,蓋房造屋,搬遷新居,祭祖敬神,店鋪開業,奠基典禮……凡與人們生活相關的大事,都要燃放鞭炮。隻說漁家排船、使船、修船所鳴放的鞭炮有多少,隻有鬼神和天地能知道。
俗語說,“船是漁家的聚寶盆,桅是漁家的搖錢樹,舵是漁家的命根子。”漁家造船,鋪址安底打根基,以鞭炮奠定之;上大筋、豎大桅是要害部位,以鞭炮穩固之;排船平口,工程過半,以鞭炮預卜之;新船下塢試航,以鞭炮慶典之;漁船出海,向龍王報到,給娘娘海衝許願,以鞭炮許諾之;頭一網魚上船、敬奉四海龍王,以鞭炮祭祀之;一網兩船,滿載而歸,以鞭炮報喜之……漁船上塢、封貼船聯、正月十五送燈,船頭、船尾、船艙都要有鞭響。就連救撈罹難者的屍首,上船、離船都要在放置處,燃放鞭炮。有的船上岸後,還要殺雞灑血,以此“淨船”。
據老人傳,過去砣磯島有戶範姓漁家,被生活所逼、漂流到高山島上,過著遊民生活。這個島的西側懸崖處有一天然大洞,是有名的黑魚窩,也是範家水中的“糧倉”。一天,範家兒子在洞口釣邊(島附近釣魚)。正晌白午,他在潮中上揀來一些柴草燒蟹子吃。忽然洞口風浪興湧,妖霧陰風逼人,但火堆處未見怪象,於是,他又揀來一些竹節漂和海藻菜扔在火堆上。沒想到“劈裏啪啦”的響聲震耳欲聾,連高崖上都有回聲。出奇的是,這響聲竟煞風平浪,驅妖散陰,範家兒子恍然大悟,原來妖精怕火、怕響。事後,島上人越傳越玄,人們出海打魚,出港、歸港,上網、下網,都帶上竹節漂,有的把零散的竹節連成串,編成辮兒。有的用紙包上火藥,把外表塗上紅色。所以,這種響器,就叫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