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漁家老人“飛”北京(1 / 2)

富裕了的海島人,夢寐變成真。80年代,南長山鎮樂園村的老年人,從家門口乘坐麵包車和登陸艇到人間仙境蓬萊閣去旅遊,一時間被傳為“敬老”的佳話,令許多鄉鎮、村羨慕不已。

而告別貧困的大黑山鄉土島村,兩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他們把老人視為村裏最寶貴的財富,建設家園的有功之臣。村裏的福利,總是往老人身上貼。1992年5月19日下午6時10分,煙台萊山機場,一架中國民航客機呼嘯著飛向藍天,朝著人們向往的北京城飛去。機上有26位老人,他們一向很少出島,有的大半輩子沒有去大陸。北京,僅是他們從書報和電影、電視上看到的神話世界。而今,他們晚年趕上了“小康”,老來要“返老還童”,兒孫們該享受的他們先得到優惠。在北京,他們遊覽了天安門、故宮、長城和十三陵等古跡名勝,要不是有彩色照片作證,他們仍然認為還是一個夢。這年,村裏靠養殖致富,人均收入1.6萬元,組織老人遊北京的文明之舉,被報界傳至海內外。

1996年5月2日,土島村再次組織外出遊覽、參觀。要讓長期封閉、孤獨的海島人,開開眼界,看看天外的天。這次,他們租用了蓬萊旅行社的專車,投資6萬元,組織中老年人(男50歲以上,女45歲以上)43名,到南京、上海、杭州、無錫、揚州、華西、張家港、泰山、曲阜等地旅遊,曆時18天。旅遊,把海島的天地拓寬,也把愛鄉和愛國情糅和在一起。

郵電飛架“信息橋”

早時,海島漁家的書信,大都指望出海的,把信帶到大陸,再通過郵局傳遞,有的委托跑短的,到登州府水城找島內的貨站代理。風帆往來,海陸輾轉,一封平信,往往幾個月才能收到回音。交通難、通信難,就兩把無形的鎖,緊緊關閉著海島的愚昧與落後。

建國後,島上有了郵電局(所),身背綠色郵包的郵遞員,成了漁家信息的化身。他們的身影到了哪裏,哪裏就有親切地呼喊——“郵局來了!”在長島,南北往返100多公裏的海上郵路,連看十幾個島嶼。老一代郵遞員乘船渡海,們挑人扛。挨島逐戶地把郵件送到親人的手中。從此,情息使海島透進廠作風,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然而,“樓上、樓門電燈、電話”如同海市蜃樓一樣,虛幻、縹緲,可望而不可及,它是掛在大人和孩產們嘴上的遙遠的夢。改革開放的大潮,終於啟開海島封閉的大門,耕海牧漁,開拓海島致富的門路。“要想通,郵電興”,“要想富,信息路。”長島縣郵電局以“難不倒的長島人,堵不死的長島路”的創業精神,轉瞬幾年,奇跡般地給幾乎與世隔絕的海島,架起一座“信息橋”,給海島經濟,插上一雙騰飛的翅膀,使海島與四海五湖並網,與全球連姻,給耕海牧漁人,安上了“千裏眼”,裝上了“順風耳”,讓長島走向世界。

自1993年始,縣郵電局高起點、高質量、高速度地建成了本地數字通信網,提前兩年完成通信發展“八五”規劃。先後建成微波塔9座,郵電支局綜合樓6幢,實現鄉鎮農話程控化和農話傳輸數字微波化。今天,已形成了海底有電纜,陸上有程控,空中有微波,出海(島)有BP機、“大哥大”的全方位、多手段的立體通信網,極大地縮短了島與島、島與陸的距離,全縣電話都具備國內、國際的直撥性能。

長島的郵電事業發展,令遠離家門的海外遊子為之感歎;海島“信息橋”引出的奇聞事,在郵電史上閃爍著燦爛的火花。1990年,素有“海上僑鄉”之稱的長島縣,傳出了郵電職工為僑、台屬尋找親人牽線搭橋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