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蛇島,小龍山島,位於遼寧省西南部的金洲灣外。蝮蛇藏量14000條。是我國重要的海上藥源基地和科學研究的“實驗室”。目前,已有40多種語言進行過有關報道,蛇島的名字,在世界上早已聞名遐邇。
近幾年,經過宏觀調查發現,山東省長島縣的大黑山島蛇類資源也很可觀,蝮蛇、白條錦蛇、虎斑遊蛇的藏量,高峰年可能達到萬條。其中,70阢屬黑眉蝮蛇。是一個亟待開發的藥源處女地,可謂我國第二蛇島。與小龍山島相同,島上棲居的蝮蛇,種族綿延昌盛,實屬罕見;物種稀有,藥用價值之高,堪稱國寶。
大黑山島,位於渤海海峽西南端,北與我國第一蛇島隔海相望,因島西側的老黑山而得名。麵積7.3平方公裏,屬縣境內妒第三大島。
全島地勢西高東低,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石穴櫛比,草盛林密。遠遠望去,倧一顆墨綠色的寶石,鑲嵌在煙波浩渺的海麵上。島上的土壤,主要為潮土、褐土。各類昆蟲280餘種,各種候鳥240餘種,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物世界。
大黑山島與大陸最後一次分離已有萬年之久。由於地理環境獨特、生態自成體係,蝮蛇在同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搏鬥中,不僅增強了適應能力,而且種族綿延、昌盛。特別是西部的老黑山一帶,是蝮蛇的自由王國。這裏,懸崖臨海,山險溝深,製高點海拔189米。黑褐色的玄武岩是蝮蛇的天然保護色,適宜蝮蛇隱居。山上岩石風化裂隙多,若逢豐水年,山泉、溪流不絕。由於這裏遠離村莊,人為幹擾少,林木混交,灌木叢生,植被覆蓋率高,原始生態良好,自然形成的向陽背風的溝穀、旮旯達0.8平方公裏,為蝮蛇長期生存具備了“天時地利”,是我國稀有的海上蛇園。
老黑山,北隔長山水道,與猴磯島燈塔相對應。這個照距為15海裏的聯閃燈塔,把夜幕下飛遷的雀形日小鳥紛紛誘導至大黑山島。在古老的地質變遷史上,岩漿噴發凝成的“黑山”竟成為天然的物種——蝮蛇的天下,偏偏雀島按著時令從天外飛來,充當蝮蛇的口邊食,真是大自然的造化。
長期以來,人們在生產實踐活動中,常常發現蝮蛇的行蹤。建國前,島上草樹稀少,下大雨時,山洪把蝮蛇帶到河溝,衝進大海,往往海灘的“潮印”上,疊起一道海草、蛇屍、魚蝦混雜的嶺帶;在半山的石坑裏,塋盤的墳頭處,人們發現過幾十條蛇同居的蛇窩。上山割草的人,竟把半截蛇身與草一起背回家。1975年暮春,砣磯島養殖隊在南砣子島收捆海帶時,把海帶與下麵隱藏的蛇一塊捆送進庫,待夏季挑揀海帶等級時,發現了蛇幹兒。
1956年,島上駐軍在安橋山東北坡拓寬路麵時,拆除了200米的舊路堰,共發現蝮蛇32條。1969年12月,筆者在老黑山西側45度坡(約半個籃球場)割藤葛,在石穴裏、枯枝敗葉中,揀到蛇蛻11條。1978年春,筆者與學生在一處向陽背風的溝窪裏翻石挖土抓土鱉,在大約200平方米內,先後發現蝮蛇4條,白條錦蛇兩條,出生不久的幼蛇3條。在島上,人們習於春季雨後上山抓“五月蠍”,搬石動土,常常與蛇遭遇,有的一次見到10多條。
由於連年幹旱少雨,野生動物受到製約,有的蝮蛇下山進村,深入住宅、池邊、庫房、鳥窩、鼠洞,至居室的櫃底下和器皿中,爾發現,令人毛骨悚然。蛇的形象使人生畏。長期以來,蛇被當成“惡”的象征,“狠”的化身,“毒”的代表,在“見蛇不打三分罪”的習慣勢力包圍中,聲名狼藉,慘遭厄運。所以,在居民島上,蛇的最大天敵是人類。
蛇在曆史上身價並不低賤,人們崇蟲為龍、視蛇為神。在大黑山島安橋山西南坡海拔90米處的一片石穴洞之旁,有株高大的小葉樸樹,樹下的藤葛、蛇葡萄沿樹攀緣,自然形成蛇的“天橋”。每年清明以後,百蛇出洞,群集登枝。據說其中一條蛇首,身長3米多,頭長紅冠子,不時發出“咯、咯一”的叫聲,村民會意,是山神顯靈,於是許願集資,就地建了山神廟。廟前的陡坡,拓出一塊平地,築砌成戲台。每年正月,各村彙集在這裏,耍秧歌,唱大戲,氣氛十分紅火。廟後宮,石崖石穴,樹冠罩蓋,是求藥討丹的地方,百餘年來,山神廟香火不斷,拜廟求佑者絡繹不絕。“文化大革命”中,廟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