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蟲類凶神——胡蜂(1 / 2)

在大黑山島,有一種十分凶猛的“土若”馬蜂,屬胡蜂類。其頭、胸、翅呈赤褐色,腹部有黑褐色橫紋,尾有毒刺,能蟄人畜,以蟲類、花蜜或某些水果為食。這種胡蜂的營造技能很強,與眾不同的是,它們營巢不在屋簷下和樹枝上,而在泥崖壁、坑道口、地堰處鑿泥掏洞,築成一種“穴中窩”。人們在大黑山島的黑石溝、安橋山、風涼口等地均有發現。

胡蜂多在向陽背風的泥崖壁上造窩,壁麵上有4-5個雞蛋大的圓形出口,胡蜂忙忙碌碌,進出有序,它們萬眾一心,要在壁內開鑿一處大洞。其巢穴設計精巧,工程量之大,令人驚歎。泥崖下被啄咬出洞的碎泥塊,多者成筐,少者成簍。洞挖好之後,就在洞內營造蜂房。它們常常飛到老榆樹上采集蛀蟲排泄的木屑和榆樹的粘液做“房料”,很顯然,這種“洞中之窩”,有利於防風、遮雨、繁殖和越冬。

胡蜂獵食十分凶猛。蜻蜓、尺蠖、螻蛄、知了、大豆蟲召;至蜘蛛都是它獵捕的對象。令人折服的是,當胡蜂發現比其體重大十幾倍的大豆蟲時,先是咬住豆蟲的背部,用尾刺連續刺蟄,使其中毒麻醉落地。而後,用剪刀般的利嘴將獵物逐段分解,化整為零,數次運回。

一次,蜂窩旁有隻拴在樹墩上的山羊驚擾了胡蜂,羊被輪番刺蟄,先是蹦跳咩叫掙紮,後被折騰得倒地伸腿瞪眼。據一位果農說,他曾被胡蜂刺蟄了手背,一直麻木到腋窩處。胡蜂是蜜蜂的天敵,大概它懂得蜜蜂的“氣味語言”,使蜜蜂多當犧牲品。攻擊時,常聽其“哼哼”而來,捕獵後即“嗡嗡”而去,好像說:“閃開,我來了”。胡蜂的視力發達,嗅覺靈敏,口鋒尾利,飛行神速,可謂蟲類的凶神。

落水母子踩水上岸

這是一個有口皆碑的故事。

40年代初,一個深秋的上午,北隍城島山前村宋傳昌的母親懷抱嬰兒,在南隍城島走親戚返回途中突然船翻遇難。那隻乘載9人舢板,在離岸約250米的海上,時值海流湍急,風流相逆,海麵旋起渦流。俗語雲:“寧裝死載一千,不裝活載八百。”由於人坐不穩,超載上晃,造成舢板翻扣。其中,5名漁民喪生,兩名年輕的男子被附近甩鮁魚的船搭救。

令人不解的是,唯有這位懷抱嬰兒的女性,卻像“八仙過海”似的,踏著急流惡水,坦然自若地“走”回到南隍城島。據這位被稱為“何仙姑”的幸存者說,當時,她穿的是件大襟棉襖,遇險後,隻顧將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裏,沒想到自己死活。但她卻一直沒有下沉,身子半陰半陽,始終覺得腳下有托浮物,且步步朝南行進,直到上岸脫險。隻可惜由於兩臂緊摟,懷中剛滿月的兒子已被憋死。

幾十年來,這位死裏複生的小腳婦女,被傳為佳話。享年86歲才去世。她逢人便說:“我遇難不死,大福大壽,是托海龜的魂。”所以,她後半生一直寵龜為神。但多數人相信是海豚救了她,因為在這條水道行船,常見海豚尾隨其後。據水生生物學家研究,人與海豚打交道證明,海豚喜歡人,海豚也喜歡推動物體遊動。它是一種進化到高級階段的哺乳動物,具有多種“特異功能”。它大腦的兩半球不是同時進入睡眠狀態,所以24小時都處於運動之中。海豚不是靠眼睛發現目標,而是靠“聲呐”發聲、回收、鑒別、確定目標。它的智慧是任何海洋動物所不能相比的。經過訓練的海豚可完成深海某些科學測量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