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四章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1 / 3)

第一六四章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李秀寧接到杜公被抓獲的消息,已經到了翌日清晨。

經過審訊,杜公也如實招供了,不過他隻是一個嘍嘍,杜公的名字叫杜敬同,是前秦王府兵曹參軍,弘文館學士杜淹之子。

當初,陳應是因為秉承著禍不及家人的心思,並沒有問罪杜敬同,誰知道他居然在武德七年歲末,成功逃出中原,經曆九死一生,抵達扶桑大唐,被李世民任命為中書舍人,封為東陽郡公。

這次刺殺事件,正是由潛入中原的杜敬同主導。

李秀寧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然後有人要倒大黴了。

首先,李秀寧的授意下,朝廷左民部公布了今年的糧食產量和長平倉庫存量。結果,由於朝廷的高句麗戰爭,長平倉庫存量降低,需要補充長平倉的糧食。

這消息一經公布,關中糧價應聲而漲,緊接著,朝廷出台新政策,由於官倉糧食庫存量大減,所以要加強對大米、稻穀、麵粉、土豆、紅薯澱粉等產品銷售的管製,以減少糧食流出。

下百姓對此舉雙手讚成,因為朝廷在與高句麗打仗,聽著鬱都軍人的薛延陀人反了,向安北大都護府增兵平定叛亂是必然的事實,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誰也不知道明年的收成如何,在這個時代,基本上都是要看老爺是不是賞飯吃。還是把存糧好好的藏起來,以應對可能到來的災荒之年吧。

這個時候,關中糧食們紛紛取消了原本糧食交割,寧可支付巨額的違約金也不肯進行實物交割了。

關中,其實是大唐除安西之外,工業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地區,大唐五千萬斤鋼鐵的產能,以及百萬套甲胄、兵刃的產能,都是集中的關中,更何況還有二三十萬軍隊,據不完全統計,整個關中需要購買糧食吃飯的人口,突破二百萬人。

按照每人每三升米的價格計算,這個數字將會是八百萬石左右,加上長平倉需要補充的糧食,估計糧食缺口會在一千五百萬石,甚至更多。

整個關中頓時就恐慌起來,尤其是平民百姓,立即拿出積蓄,搶購糧食,糧價火箭式往上飆。各大糧鋪也不是傻瓜,一看這勢頭就知道機會來了,紛紛表示糧食已經賣光了,關門歇業,同時到各鄉鎮去大肆收購糧食囤積起來,準備大幹一票。

然後,熟悉的套路來了:徹底恐慌起來的百姓拿著那點積蓄四處求爺爺告奶奶,想買點糧食,而糧鋪大多關門歇業價,而是時時刻刻都在變,分分鍾教你做人!

很快,絕望的老百姓就發現,他們一個月的收入都不夠買一袋糙米了。

也就短短的十多,糧食危機便席卷了關中各大城市,缺糧的百姓越來越多,而還在營業的糧鋪越來越少。

勉強買到一點糧,也是發了黴的,還滲了至少兩成砂子,不篩過根本就沒法吃,就這樣的糧食還是有價無市,有人氣不過要跟糧商理論理論,人家直接甩出一句:“愛買買,不買滾!”

連個理的地方都沒有。

鹽價、油價也跟著飛漲,就連一向以價格低廉著稱的土豆麵也漲到了五百文一石的地步,大米和麥就不用了,這糧價就像一條瘋狗,飛起來咬人。

關中糧商們剛剛從上次關中糧食饑饉的戰鬥中恢複過來,眼看這麼好的機會,他們就推波助瀾,想方設法製造恐慌,哄抬糧價,同時也千方百計尋找糧源,再高的價格也照買,隻要有糧食就行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他們進貨的時候花了多少錢,那幫窮鬼在購糧的時候得加倍還回來,怕什麼?

兩個月後,就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刻。

糧價已經漲到了十貫銀子一石,關中百姓差不多要跳河了。這個價格,他們賣兒賣女都買不起!奸商們覺得差不多了,一聲令下,各大糧鋪開業,糧食供應總算是恢複了,不過江南百姓已經絕望了,就算糧食恢複供應,他們都買不起了!

然而,糧市重新開張後,情況卻有些詭異。大唐安西鐵路運輸總公司公布新的了運輸費用製度,為了處理安西曆年來的陳糧,但凡向關中輸送糧食的商賈,每石糧食補貼三貫錢,從運輸費用中扣除。

這樣以來,安西運輸到長安的糧食費用,每石僅為可憐了五十文錢,幾乎等於白送。

關鍵是,安西的積糧太多了,哪怕拚命釀酒,依舊是價格在每鬥十文左右。

原本運輸成本製約著糧食的流通,現在消除了這個壁壘,眾商賈開始聞訊向關中輸送糧食。偏偏火車的運輸能力驚人,哪怕一半用來裝載其他貨物,每車依舊可以運輸高達萬石糧食。這一萬石糧食的本錢,加上運輸費用,總共不過一千五百貫,相較關中每石十貫的價格,轉手就可以賺上六七十倍。

正如馬克思《資本論》所的那樣,資本家為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可以冒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就敢踐踏人間任何法律。百分之三百的利潤,他們就敢冒著上絞首架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