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網】,精彩無彈窗免費閱讀!
“道洽政治,澤潤生民。”這最早期中國對於政治一字的解釋,也有掌其政,治禁令的意思,當然,穿了政治的本質就是維護國家統治的行為。
中國古代的政治很大意義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統治國家的活動。這種政治被宣揚為上承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意,而惡政則違背道,會受到懲罰。
中國古代的政治貫穿了個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動的標準。在這種政治下,缺乏製度上的規範,政治的運作更多依靠道德規範。
於是非常荒謬的一幕就出現,隻是是道德敗壞的人,他們可以為所欲為,隻是在道德方麵譴責他。君子就可以欺之以方。
李世民其實也非常清楚,柴紹刺殺陳應固然不對。但是柴紹畢竟沒有造成真正的惡劣的後果,如果在這個時候,二人因為刺殺交惡,很有可能因為二人的私怨,上升到全新的高度。比如七十多年前的關隴貴族與山東貴族相爭。因為二人身處關隴和山東兩個政治集團的陣營中,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凝成核裂變之災,遺禍無窮。
無論是站在李世民是秦王的角度上來考慮問題,還是站在大唐的社稷上來考慮問題。此時山東集團與關隴集團不應該開戰,而應團結一致,共同對外。
李世民也自然而然的認為,隻要是做了錯事,就承擔相應的代價,隻要這個代價足夠有誠意,自然就可以將事情完美的解決掉。比如貴胄殺了一名庶民,殺人償命這條律法,絕對用不到貴胄頭上。如果二人身份相差懸殊,那麼問題反而簡單了,別殺人未遂,就算真殺了,了不起就是賠錢。
可是,問題的關鍵是。柴紹是貴胄,陳應也是貴胄,如果按照九品中正製來定品,河東柴紹隻相當於中上品,而侯莫陳氏則相當上中品,雙方差著兩個品的門第。這才是真正要命的事情,現在就等於柴紹事實上等於以下犯上。
以下犯上,往大了車裂、或腰斬都不過份。當然最理想化的結果是,陳應大人不計人過,輕輕揭過這一頁。關鍵要看其中怎麼去操作。現在陳應的態度尤為關鍵。李世民的目光炯炯直勾勾的盯著陳應。
麵對李世民的淩厲的目光,陳應沒有半點不適應,也沒有畏懼,陳應坦然的淡淡的笑著,直視李世民的眼睛。
李世民盯了陳應足足半柱香的時間,李世民不以為然的笑道:“隻是什麼?”
“隻是,柴駙馬對臣似乎有些誤會。”陳應斟酌著詞語:“或是有人從中挑撥,還請秦王殿下為陳應主持公道。”
聽著陳應鬆口,李世民也鬆了口氣。自劉文靜被殺,他無動於衷,秦王府的人心開始出現浮動現象,盡管眾人沒有提出非議,但是李世民已經感覺到了異樣。如果再讓柴紹獲罪,難免讓眾人感覺李世民刻薄寡恩。
李世民舉起手中的大碗道:“此事本王已經問清楚了,口供也錄好了。折婁棄疾其實並不是鮮卑人,他是突厥人,因部落被陳大將軍所滅,固而仇視陳大將軍,他利用入幕柴紹職務之便,蠱惑柴紹對付陳大將軍。柴紹不辯忠邪,有惡人所惑,鑄成大錯。本王反京,定會上疏陛下,罷黜其官,褫奪其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