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你是在防誰?(1 / 2)

第七十二章你是在防誰?

隋朝的滅亡屬於統治階級士大夫與皇帝之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最終分崩離析。

明朝事實上也差不多,也是士大夫與皇帝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最終還是歸結到“銀子”上來,陳應撚著書稿的紙頁,在燈下若有所思的走神。

關中八百裏沃土,看上去耕地不少,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加,特別是世族門閥和權貴的瘋狂吞並土地,最終讓唐朝喪失國家的公信力,釀成安史之亂。在隋朝大業五年,關中人口多達三百零七萬人(根據《唐史論從》第十六期,由陝西師範大學隋唐五代史教授博士生導師杜文玉編輯而成,數據下同)然而到了貞觀十三年的時候,關中人口才一百四十三萬人,然而就是這一百四十三萬人口,每年需要從關內調運漕糧二十萬石,到了寶元年關中人口增至三百二十一萬人,然而關中糧食缺口卻達到了寶三年四百萬石《新唐書食貨誌》。

陳應很自然的就發現了一個非常滑稽的問題,關中的耕地在唐朝時期超過四十萬傾,唐代一畝為五百八十一平方,一百畝為一傾,可以是四千萬畝,把人數假設為四百萬人,每個人還擁有十畝耕地,以這個時候的畝產量,維持正常食用是不成問題的,然而,在唐朝卻變成了關中大饑,山東接濟。

最直觀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猜測,大量的土地都到了門閥和世族、勳貴手中,他們不用交稅,朝廷的稅賦減少,不得不調糧入京。更加悲劇的是,關中是大唐的根本所在,由於朝廷沒有足夠的土地安置府兵,結果從西魏建立的府製在寶年間,徹底崩潰。

在後世關中僅為一百五十一萬公傾,僅是相當大約二十六萬傾,約為唐朝的三分之二,可是後世的糧食產出卻為九百三十二萬噸,養活關中兩千餘萬人口,卻毫無壓力。陳應暗暗想著,哪怕糧食產能僅為後世的一半,養活關中人口就不能問題。

如果讓陳應把糧食提高到畝產千斤,陳應並沒有任何把握,畢竟化肥的功效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如果陳應可以良田畝產能達到五石以上,以唐朝的關中土地規模,養活千萬人口也是可以的。

李秀寧看著陳應走神忍不住的問道:“陳郎,陳郎你在想什麼?”

陳應搖搖頭道:“沒有什麼!”

李秀寧露出根本就不相信的樣子,轉而扭過頭去。

陳應隻好苦笑道:“我是在想,生產模式的不同,決定了在同一片土地上能夠養活的人口基數及軍事組織能力的根本性差距。”

後現代的詞語,讓李秀寧聽得迷迷糊糊,如同雲山霧繞。李秀寧疑惑的問道:“這與你修書有什麼直接關係?”

陳應暗歎自已真是庸人自憂。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也不能太大,萬一太大了就容易扯到蛋。比如王莽,比如楊廣,這二位大哥都是因為改革的步子太大,把自己給玩進去了。

陳應苦笑著沒有來得及話。

李秀寧將書扔在桌案上,起身衝翠兒道:“看來有人並不高興我們過來……咱們也別在這裏礙眼了,收拾東西,咱們回府。”著,李秀寧又懵逼的翠兒眨眨眼睛。

翠兒好半總算沒有白費李秀寧的好意,領悟了李秀寧的意思:“公主殿下,奴婢這就去收拾東西。”

著李秀寧與翠兒聯袂朝門外走去。

陳應雖然不是初哥了,可是他實在匱乏與女人打交道的經驗,如果是後世的一個情場高手,一眼就可以李秀寧在嬉耍陳應。

可是,陳應卻沒有看出來啊,他還以為李秀寧是真的生氣了,急忙上前攔住李秀寧急道:“三娘,我才沒有不歡迎你來啊,你能來我……我……非常開心。”

陳應一緊張起來,話都不利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