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意想不到的官(1 / 2)

唐朝的政治製度相對而言比較寬鬆,除非特殊時期,否則都不用跪。哪怕是接旨,也僅僅需要神情嚴肅既可。

安興是內臣出身,對於聖旨製式非常熟悉。聖旨昭示帝權,最不容馬虎,其軸柄質地按接旨的官員品級都有嚴格的區別,一品官員為玉軸,二品官員為黑犀牛角軸,貼金軸聖旨是對四品官員所用。

再看聖旨展開,為蜀錦織布,兩側為翻飛金龍,確是對二品官員才會用的聖旨敕命。

“大唐皇帝製曰:陝東道行台尚書右仆射、陝東道行馬兵馬副都元帥、東宮太子賓客、冠軍大將軍陳應率兵東征以來,功勳卓著,特進、治書侍禦史、安撫河南,以作勉勵……”

這個奏折寫得很直白,沒有團花錦簇修辭。然而陳應卻仍舊一頭霧水,怎麼回事?怎麼自己又多了一個加官。

治書侍禦史。秦置,亦稱治書禦史、持書侍禦史,簡稱禦史、侍禦。或西漢宣帝時令侍禦史二人治書(管理圖籍文書),遂有其名。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因避諱李治的治字,改官名為禦史中丞,為禦史台次官。

這雖然在唐代是一個從五的官,然而卻屬於位卑而權重。陳應現在是以陝東道行台尚書右仆射、治書侍禦史安撫河南。

很多人以為安撫使是宋朝才發明的官職,事實上這是錯誤的。其實,隋朝開皇初年曾設安撫大使,為行軍主帥兼職。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視經過戰爭或受災地區,稱安撫使。宋初沿之,為諸路災傷及用兵的特遣專使。後漸成為各路負責軍務治安的長官,以知州、知府兼任。一般以各路最重要的州府長官兼任安撫使﹐如係二品以上﹐則稱“安撫大使”。安撫使掌管一路兵民之政﹐有“便宜行事“之權﹐實際上成為一路的第一長官。

陳應這個安撫使,自然而然並沒有宋朝一路經略安撫使這麼大的權力,不過,不可否認,陳應自從接到這個聖旨開始,已經是傳中的封疆大吏了。他現在是以陝東道行台尚書右仆射、陝東道兵馬副都元帥,安撫河南。

當然這個河南並非後世的河南省,而是指隋朝高立的河南郡,下轄河南、洛陽、閿鄉、桃林、陝、熊耳、澠池、新安、偃師、鞏、宜陽、壽安、陸渾、伊闕、興泰、緱氏、嵩陽、陽城等十八縣。

河南郡十八縣二十七萬四千人,已經成了陳應治下之民了。

陳應略動腦袋想一想,就發現了其中這個聖旨以外的東西。河南郡是河南郡,卻不包括洛陽。除了陝縣、桃林縣、閿鄉縣三縣之外,另外十五個縣仍舊在王世充手中控製著,陳應可以打,也可以治理。不過,這十五縣之外的事情,陳應就不要動腦勁了。

洛陽這塊肥肉是留給李世民,陳應倒是理解李淵的這個做法,兒子無論如何都是自己的好,況且李世民李二郎也確實不錯。

能上馬管軍,下馬管民,陳應也知道,這是目前李建成可以為他爭取到最好的待遇了。

不過,這也恰恰明朝廷的風向真正的變了。

“這麼,朝中風向是變了?”陳應假裝無知的問道。

安興皮笑肉不笑的道:“我們出來時,陛下可是對陳大將軍讚賞有加,希望你率東宮左四率在河南地打出更漂亮的仗來……”

陳應這個時候也懂了,漂亮仗,不是勝仗。有的時候,敗仗也可以是漂亮仗。李淵真正希望的是,陳應可以像打函穀道北塬的時候一樣,識大體,共進退,不過意氣之爭。現在給你一個治書侍禦史的官職,也就,陳應以後可以在朝堂上,看誰不誰眼就噴誰。哪怕是當朝大紅人裴寂,也可以上奏表彈劾,至於定不定裴寂的罪名,關鍵是要看李淵的態度了。

陳應非常開心,這個官職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做的,站著話不嫌腰疼,在旁邊風涼話,那絕對是他的強項。

如果李淵知道陳應把大唐現在的禦史台次官,未來的禦史中丞當成站著話不嫌腰疼的嘴炮,估計李淵會氣得吐血。

其實,李淵這個任命,還真不像陳應想象的那樣不堪。作為一個皇帝,私心雖然有,但是整個下都是他的,他豈會太過斤斤計較?左監門衛魚彥章給李淵一個非常重大的消息,陳應在靈州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三下五除二,創立了十八鎮,擁有五萬七千餘口,當然人數不是太多,最重要的是,靈武十八鎮都非常富。

幾乎是一夜時間,依靠著開鹽廠、采鐵礦,采煤,靈州別的地方不好,不過靈武十八鎮,卻變得家家戶戶有耕牛兩頭以上,家家戶戶有足夠的衣物和餘糧。郭準在靈州城的馬口鐵作坊采取陳應的流水線方式,產能提高了將近五倍,目前可以日產煤球爐五百餘隻。特別是如同一隻水桶一般大的煤球爐,方便攜帶,取暖、做飯、燒水都可以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