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零章被太子妃恨上了怎麼辦?
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是三國裏的良臣謀士,還有嘯傲沙場的無雙猛將,比如趙子龍長阪坡七進七去,甘寧百騎踹曹營,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赤壁之戰,火燒聯營。
看隋唐英雄的時候,我們同樣關注的都是隋唐十八條好漢,什麼四猛、四絕、十三傑,還有十三棍僧救秦王,還有李世民千騎破十萬,大殺四方,隋末唐初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塵煙,連年相互混戰,殺得人頭滾滾,唯獨沒有人記得,這殺得是人,而不是豬。
在隋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朝人口統計出當時全國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四十六戶,共計四千六百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人。然而李唐建立,直到貞觀十三年時候,完全統一的情況下,共三百零四萬一千一千八百七十一戶,共計一千兩百三十五萬一千六百八十一人。但是武德初年的時候,唐朝僅僅不到二百萬戶,八百四十一萬人。
從大業五年到武德七年,短短十五年時間四千六百萬人,隻剩下了八百四十一萬人。其中六分之五的人已經消失了。
當然,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是這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
言歸正傳,老農哽咽著,向陳應娓娓道來。
原來,王世充早在李唐消滅河東劉武周的勢力時,王世充就意識到了李唐下一定目標必定是自己。所以早在去年入秋以來,王世充就開始整軍備戰,想整軍自然就需要大量的糧食和壯丁。
所以,最終這些賦稅與壯丁,都落在中原百姓的頭上。王世充就下令各州郡清點檢查現有的兵丁,檢查核實戶口,一律各家各戶僅留一成年人,其他全部征發入伍,想使步卒達到五十萬人。
鄭國大司徒、任開府儀同三司、納言,陳國公段達向王世充諫言,陳百姓生活困乏,召兵不合乎法律,恐怕百姓不堪承受,會有如土崩塌的大禍,並且陳述當時不適合時勢的政治事務十三件。
王世充也是關心則亂,冷靜下來之後,就詳細認真的讀完諫書,並且同意了段達的意見,交付公卿廣泛商議。
段達所言之事多數采用,於是改為五丁抽三製,命令各郡縣將丁壯,送到洛陽城進行集訓。雖然段達的意見大大減輕了百姓的沉重負擔,可是這個負擔依舊非常沉重。幾乎所有百姓都不能幸免,王世充讓官員收三成稅,他們就敢收五成,甚至六成。別壯丁,就連壯女也不放過。
正所謂上有對策,下有政策。中央政策到了地方,地方會變成加利,百姓為了逃避這個沒有希望的兵役,就賄賂地方官員,普遍的就是將大量財物,換取免兵役的待遇。可是隨著大量百姓普通行賄,地方官員的胃口也越來越大。
普通三五百錢能辦到的事情,他們敢收三五千錢,甚至上萬錢。百姓們沒有錢,又不想讓兒子或兒女被征走,隻要賣房賣地,這位老農有三個兒子,按照王世充的征兵政策,三個兒子都必須要征兵,老大老二還好,早已成家立業,可是兒子剛剛成婚,妻子又要臨產。
為此老農隻要向地方官員行賄,為了讓兒子免除兵役,老農讓家裏僅有的五十四畝地全部賣掉,共得三百二十貫錢,全部送給了地方官員。
陳應聽到這裏,肺都氣炸了。二世為人的陳應非常痛恨貪汙,在後世他就是一個窮絲,盡管看不慣,也隻能涼拌。可是現在卻不一樣了,他現在是河南安撫使,而且還是掛著治書侍禦史{禦史中丞}的安撫使,別的地方他管不著,至少在河南郡這十八縣之中,他就是一把手,郡縣官員可以就地免職,至於七品以下官員,可以直接報請長安,就地處決。四品以下官員可以報請長安,就地免職。哪怕一二品大員,他也可以上奏彈劾。
事實上,陳應的這個官職,就是傳中戲文裏的八府巡按,不過陳應隻是一府而已。但是,陳應和八府巡按又有一點不同,因為他是行台尚書右仆射,還兼任行軍兵馬副都元帥,他掌握著兵權,帶著槍的,和不帶槍的肯定不一樣。
不帶槍的安撫使,隻能耍耍嘴皮子,了不起告到禦前,如果雙方都有後台,這將會是一筆理不清,理還亂的爛賬。
可是陳應是帶兵的,跟他對抗,就是給他口實。可以直接帶兵清剿,至少在河南十八縣中,各大世族和地主,還沒有可以與陳應掰手腕的人。
陳應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隨著陳應一聲令下,從陝縣、到桃林,再到新安等縣,無論是縣令還是郡守、郡尉、以及什麼長史、六曹事、縣尉,立即丟下手頭的工作,趕往新安縣城,接受陳應的召見。
為了避免這些官員官官相護,欺上瞞下,陳應又派出郭洛、周青他們帶著猛虎義從,迅速分散到各郡縣、進行摸查情況。另外陳應還在各縣設立舉報信箱和采訪使,不會寫狀紙也沒有問題,陳應的采訪使全權受理冤、假、錯案,給百姓一個伸張正義,鳴怨叫屈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