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零章無心插柳柳成蔭(1 / 2)

(一更)

前來應募的河北民夫,按照陳應布置的規劃,開始施工。所有的工程材料,都是就地籌措,原本陳應隻想虛張聲勢,隨便糊弄過去,反正他隻是爭奪人心,哪怕這些民夫都是砍伐一些樹木,壘幾道土牆,他同樣也會給前來應募的民夫糧食和錢財。

不過,當陳應全程看完了沙河河堤,頓時驚出了一身冷汗。由於連年河北都在打仗,即使竇建德得到洺州也不過數月時間,所以這段時間河北各州縣的官府,幾乎未能行使官府職能,整個修繕的河堤,都是附近百姓自發的修出來的泥堤,別發洪水,就是站在河堤上跺幾腳,河堤上的泥土,都會撲簌撲簌往下掉。

雞澤附近濕地,雨季通常都會在七八月份,也就是還有兩三個月的時間,那個時候,正是莊稼收割前夕,一旦暴雨如注,這個泥堤就如同紙糊的一般。

所以,陳應就改了主意。命令民夫修建既可以泊船,又可以防洪抗澇的河堤。泥堤自然是不能用的,可以想燒製石灰,以石灰與粘土夯實成三合土,可是附近又找不到可以燒製石灰的石料,無奈之下,陳應隻好命百姓就地樹起數十座磚窯,燒製青磚,專門用來修堤。

這樣以來,工程量會增加數倍,而且投入也會相應的增加,原計劃三萬民夫施工三個月,恐怕需要五萬民夫,甚至更多。

“這個沒有必要吧!”李神通實在想不通陳應為什麼出力不討好,如果這一仗打敗了,這座河堤,可以惠及沙河灣附近十數萬畝良田,然而一旦失敗了,就全部便宜竇建德了。

陳應淡淡的道:“平複河北,乃本將軍份內之事,可是這社稷民生,也不得不關注。朝廷諸公遠在長安,肯定看不到,淮安王不會也看不到這泥糊的河堤經不起漲水時的洪水衝擊吧?一旦汛期到來,沙河灣此地十數萬畝良田被淹,顆粒無收,這些民眾生計沒有著落,到時候,他們如果再反,朝廷豈不是要浪費更多錢糧?”

李神通也不是蠢人,他轉念就想到陳應是在提醒什麼凶險,陡然間嚇了一身冷汗。他是河北道行台尚書左裸衣,可以是將來河北百官之首,一旦這個簡陋之極的泥堤潰壩,他要承擔瀆職之責。

百姓是最為樸實的,雖然他們不懂水文,也不懂河工,可是他們卻知道這個泥堤肯定承受不住暴雨的衝擊,往年這附近都是荒地,可是隨著竇建德建都洺州這裏的土地都被利用了起來。一旦暴雨衝潰堤壩損失的是他們。

所以當陳應提出修河堤的時候,原本還在遲疑要不要給李唐皇帝老兒賣命的河北民夫也丟下了心中芥蒂,提著自己工具,來到河堤工地上,加入施工的大軍中。

短短一半功夫,數千周圍的民夫已經展開熱火朝的工作,他們把河沙從河底撈出來,放在河堤上曬著,隻需要三兩功夫,就可以用篩子篩出來能用的沙子。眾民夫都在埋頭苦幹,揮汗如雨。

不少年邁的宗老和族老在給自己族中的子弟和後生們鼓勁。正如所謂的農民起義一樣,主體是農民,核心卻往往和農民沒什麼關係。陳應在沙河灣修建河堤的消息傳開,眾河北世族明顯感覺到了一個信號。

……

清河崔氏府邸,一名年過中旬的文士,拿著一封信在細細的端詳著。“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家族”——這個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評價噢~~其中的北魏開國元勳司徒崔浩,更是將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個顛峰。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二十三人做過宰相。唐官員修訂《氏族誌》,把崔氏列為第一,唐文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後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杜甫的母親,就是清河崔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