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久違的幸福(1 / 2)

(一更)

好不容易,總算輪到他了。負責打飯的夥頭軍問:“要米飯還是要炊餅,還是湯餅?”

刺頭兵道:“湯餅,俺飯量大,多給俺兩個。”

夥頭軍搖搖頭道:“給你多少都沒有問題,記得吃完,軍紀官會去檢查,一旦吃不完,軍棍伺候!”

刺頭生怕吃虧,一下子拿了四個熱氣騰騰的炊餅,放進飯盒內。這個時候,他才發現,這個不起眼的飯盒,居然有四層,一層放炊餅,兩層放菜,還有一層放著菜湯。

飯菜當然是非常豐盛,一個是鹹鴨蛋,一個是蘿卜燉羊肉,還有一個是蛋花湯。

由於陳應創造了羽絨禦寒的衣物和被褥,這讓大唐的養鴨產業快速膨脹了起來,在武德二年的時候,陳應想在長安城準備一萬套羽絨服都非常困難,可是僅僅靈州,光大規模養殖鴨子的作坊,就多達數百個。靈州養殖鴨子的成本,非常低。

這裏有苜蓿草,把苜蓿草剁碎,拌上麥麩皮,鴨子吃是香甜,長勢非常好。在長安被吵成上數十上百貫的羽絨被,在靈州其實價格隻值十張羊皮,不足長安市價的十分之一。

隻是羽絨被雖然質量輕,可是體積大,運輸不便,在加上李道貞惡意囤積,所以靈州的羽絨市場,並沒有影響長安。

隨著養鴨的產業興旺,百姓的飯菜也豐盛了起來,雖然不見得頓頓吃肉,至少鴨蛋不缺,靈州盛產食鹽,用鹵鹽醃製的鹹鹽蛋不僅味道不僅,賣相也極佳,特別是蛋黃,香酥可口,一口下去,半口油。

這些河北籍的士兵們,看到這一頓飯食,感動得哭了。很多人長這麼大,還沒有吃過如此豐盛的飯。這個飯菜放在外麵,地主老財們也不可能吃,更別提他們這些大頭兵了。

炊餅的份量很足,一個足足有八兩重,是上好的麵粉做的,沒有一點雜質,嚼勁十足,胃口再好的大肚漢吃了兩個再喝一碗湯也很飽了。米飯是這個時代上等主食,不僅口感好,而且抗額。

靈州地處河套平原,土地肥沃,不僅可以種植麥子,特別是沃野縣,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是濕地,種植麥子一到雨季,肯定會被水淹,種植的水稻,雖然一年隻能一季,卻可以收獲三石左右。

河北洺州同樣也是濕地,這裏的百姓有的是以麵食為主,有的以米飯為主食,所以為了顧及這些士兵的飲食習慣,陳應讓人準備了三分之一的炊餅、三分之一的湯餅,還有三分之一的米飯。

不管是選炊餅還是選大米,或者湯餅大家都是狼吞虎咽,絕不浪費半點食物,菜吃完了還要用手裏剩下的那半個炊餅把盤子擦一遍,把菜汁擦幹淨然後吃下去。有軍官板著臉來回巡邏,眼睛專盯著大家的飯盒菜盤,顯然是想把挑食的、浪費食物的家夥逮住。

刺頭兵認為這是多此一舉,現在什麼世道啊,連吃頓飽飯都難過登了,再這麼好的飯菜,連地主也隻能偶爾吃一頓,誰敢浪費啊?哪個敢浪費的都不用軍官動手了,三萬多人一句能用口水將他淹死!

這頓飯刺頭兵吃得很香,把飯菜消滅了個一幹二淨,一點飯渣菜汁都沒有剩下來。吃完飯,把飯盒洗幹淨,大家拿自己的飯盒回到宿舍,接下來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

放好飯盒之後,這些河北籍的士兵三三兩兩的聚集在一起,刺頭兵剛剛走出營房,突然有人喊道:“郭六子,郭六子……”

刺頭兵扭頭循聲望去,隻見一名娃娃臉衝他興奮的揮舞著胳膊。

“趙狗子……趙狗子。”

遠在兩千多裏的靈州遇到同鄉,郭孝恪也非常激動,郭孝恪因排行第,又名郭六子,郭孝恪在年輕的時候,不務正業,不喜種地,被父兄和鄉親稱為無賴,後來他帶著百餘人投奔李密,李密大喜,讓他和徐世勣一同駐守黎陽(今河南浚縣。

後來,他隨改名李世績的徐世勣被竇建德生擒,作為校尉的郭孝恪沒像李世績一樣,對李唐進行忠貞不二,他而是隨既投降了竇建德。可是陰差陽錯,居然成了陳應的部曲。

事實上,陳應也不知道他這一網居然還把唐朝貞觀名將郭孝恪給網羅到手中了。而且郭孝恪隻是陳應麾下的一個普通大頭兵。

事實上,郭孝恪在曆史上,不僅大破吐蕃,還是唐朝第二任安西都督。

趙狗子興奮的道:“郭六子,這一趟來得值了,就憑陳大將軍給俺吃的這一頓飯,俺把這條賤命賣給他也值了,長這麼大,俺是第一次吃飽!”

郭孝恪也歎了口氣,趙狗子的感觸,他何嚐不是如此?

亂世人命如草芥,亂世人命賤如螻蟻。

他郭孝恪因為在瓦崗的時候,地位低,勉強可以混個水飽,像今這樣,有羊肉,有鹹鴨蛋,還有蛋花湯,炊餅敞開吃。

不過,郭孝恪隱隱生出一股不安的感覺,恐怕陳大將軍的飯,沒有那麼容易吃。

事實上,確實是如此。僅僅休息兩刻鍾,各部陸續集結,全副武裝二十裏越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