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才是百姓飯桌上的主要肉食,無論羊肉還是牛肉,因為成本問題,百姓們還真吃不起。
好多人都認為,在唐朝根本就沒有牛肉可以吃,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認知。大唐肆意宰割牛肉當然違法,也會被課以重稅罰款,可是,想吃牛肉也不是不可能。畢竟,牛會老死、病死、摔傷腿,或者損傷牛蹄,幹不了重活的牛,養著也是浪費,隻能殺掉吃肉。
當然,在全套合法手續齊全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殺牛的。比如讓裏正、鄉老做證,證明這個牛可以屬於傷殘耕牛,根本無法勞作,這樣以來,再殺牛吃肉就完全合法了。
在大唐一頭耕牛壯牛可以賣到八千或一萬錢,然而牛肉卻達高一百錢一斤,誰知道,哪怕再的一頭牛,其實遠不止一百斤,所以殺掉的牛,遠比成年壯牛更貴。因為利益所在,大唐幾乎到處都是各種全法的殺牛手續。
可是牛肉雖然好吃,卻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吃得起的。當然,羊肉也貴,羊肉雖然隻有牛肉的五分之一,但是仍舊是好幾鬥糧食的價格,連飯都吃不上的百姓,自然不會去吃肉。
可是,陳應卻非常清楚。一個民族強健於否,主要取決於這個民族食物的來源。清末,中國人東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這其實是因為腐敗的清政府,對百姓橫征暴斂,老百姓連吃都吃不飽,更別提健康了。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是瘦弱不堪,胖子比大熊貓還要罕見。
大唐開國以來,雖然連年戰爭。不過,大部分戰爭,都是決勝在境外,除了河東劉武周之亂和利州旁企地之亂,發現在大唐內部,不過影響不是非常嚴重。現在百姓們的食物,漸漸豐富起來。能吃飽,但是卻遠遠達不到吃好的標準。
用後世的話,現在大唐百姓還處於溫飽線上掙紮。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大唐百姓將會不再缺糧少食,提高生活質量就迫在眉睫。
中原不像草原,沒有大量的草場用來養羊,大量食用羊肉,根本就不現實。可是,豬肉卻不一樣了。豬是雜食動物,無論是青草還是剩飯,它們都是葷素不忌。
可是,在這個時代,豬肉還是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劣勢,那就是口感太差,哪怕陳應用大量香料烹製,口感依舊很差。當初蘇東坡之所以發明了東坡肉,並且流行,就是因為這豬肉腥臊,難以入口,而東坡肉不一樣,它放了大量的醬料,三斤豬肉裏得放二兩蔥、二兩白糖、還需放四兩紹酒、一兩薑塊、三兩醬油。陳應完全按照東坡肉的做法,做出來的東坡肉,口感也遠遠不如後世。
當然,造成這個原因主要是因為豬肉腥臊,因為大量的作料,可以去豬肉裏的腥臊,可作料在這個時代,其實也算是奢侈品,許多人連鹽都買不起呢,得買摻著沙子的劣鹽,怎麼可能還放這麼多作料去做一頓肉?
在大唐,吃羊的極多,吃魚蝦其實也不多,百姓口中的肉食,則以羊肉為主,養羊的也多,豬,即便是在鄉下,也是較為罕見之物。當然,由於豬非常好動,消耗快,食量驚人,卻不怎麼長肉。
後世的養豬與這個時代唯一不同的之處,就是後世養豬的時候,會對豬進行閹割,俗稱去勢。就是摘除或破壞豬卵巢或**的手術。閹割後的豬,失去了生殖機能,性情變得馴順,便於管理、使役、肥育和提高肉的質量,還可以防止劣種豬自由交配,對改良家豬品種起了積極作用。家豬經過閹割,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陳應倒是經過一些試驗,讓軍醫官將一百多頭豬進行閹割,效果還是非常明顯,僅僅過了半年不到的時間,這些豬已經長到一百多斤了。懶洋洋,肥嘟嘟的豬顯得非常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