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四章一句話換過親王貴嗎(1 / 2)

“陳大將軍的這個方略可行!”李建成向李淵稟告,就陳應拆分西域大都護府,改設立安西大都護,級別維持不變,同樣為從二品級別。下轄庭州、龜茲、疏勒三鎮事宜。

李淵有些意外,按陳應是李建成的門人,拆分陳應的兵權,李建成應該提反對意見。不曾想,李建成直到表示讚同,李淵又問道:“太子沒有異議?”

李建成躬身道:“想法倒是有一些,不過不在這份方略之內。

李淵好奇的問道:“你有什麼意見?”

李建成道:“陛下當下詔,提醒陳應,要警惕吐蕃人。”

李淵反問道:“吐蕃人?”

李建成點點頭道:“不錯,吐蕃人與我大唐相惡多年,已是眾所周知,涼州、甘州、沙洲、瓜州、鬆州等十數州縣都遭遇到吐蕃人的洗劫,如今拆分西域都護府,改為三鎮,若三鎮之間,互不隸屬,互不為援,容易被吐蕃人各個擊破……”

李淵點頭。

李建成道:“雖然吐蕃內部混戰,然而二百餘萬吐蕃人,分設五“茹”,每一個茹轄境大體相當於我們大唐的一個上軍總管府,不下五萬人馬,如今劉十善身首異處,河北叛亂已被平定。突厥人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按照他們的秉性,一定要在什麼地方扳回局麵。雖然未必敢立刻興兵進攻河東、隴西,但他們完全可能向幽州開刀,作為報複,在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大唐的軍事重心會北移,尤其是劍南道大軍抽調北上,有很可能給吐蕃人趁虛而入的時機!”

在一旁廷議的裴寂、蕭瑀、封德彝麵色沉重起來。

封德彝望著李建成道:“太子殿下的意思是……”

李建成道:“現在主動權在吐蕃人和突厥人手中,我們大唐非常被動!”

到這裏,李建成轉身向李淵深深一稽,道:“千日防賊,終會有一疏,所以,兒臣以為,我們大唐應該主動出擊,一勞永逸解決東突厥問題!”

李淵點點頭,卻沒有發表意見。轉而望著蕭瑀道:“蕭相國,咱們明年國庫可以有多少盈餘?能不能支撐起明年二十萬人馬的供應?”

打突厥那是國戰,大唐至少需要出動三路以上行軍總管,抽調大唐半數精銳,加上民夫,二十萬人馬的糧食準備,其實是往少了的。

一聽這話,蕭瑀的臉頓時就哭成苦瓜,他道:“陛下,上元節將至,各級官員,勳貴需要賞賜,十二衛大軍,數十萬將士,國庫裏哪裏還有什麼盈餘!”

國庫裏沒錢,這仗就沒有辦法打,李淵歎了口氣,道:“此事,容後再議!”

李建成又道:“陛下,年關將至,秦軍領在出鎮河東,不能伺候陛下身前,兒臣請旨,請陛下恩準秦王回京!”

這下,李淵更加驚訝了。李世民出鎮河東,他就是困在河東,對於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絲毫沒有威脅,李世民就算再怎麼不甘心,他也隻能認命。總不能左右朝局。可是隻要回京那就不同了。

李世民身上兼著大唐尚書令,哪怕裴寂也是李世民的下屬,李世民如果借機在朝廷上下安插自己的人手,李建成同樣也沒有辦法阻止。

李建成居然絲毫不介意李世民對他的影響,反而極力促使李世民回京。這讓李淵非常意外。

李淵望著李建成道:“此事,朕準了!”

接著李建成與裴寂等就一些國事進行商議,忙了足足一個多時辰,李建成這才罷朝回東宮歇息。

望著李建成遠去的背影,李淵笑道:“太子今日的表現,朕很滿意。”

裴寂朝李淵一稽,笑道:“恭喜陛下。

李淵點點頭道:“太子沒有因為秦王對他有威脅,就阻止秦王回長安,論事議政,仍然能夠本著公心就事論事,極為難得,是位純臣。朕要封賞安陸郡王承道,為荊王。中書舍人何在?”

內侍連忙出去傳中書舍人。

按大唐製度,太子之子為皇孫,事實上曆史沒有皇孫這個官職,李承道在武德二年受封安陸郡王。而李承乾則封為恒山王。

太子或親王之子,可敕封郡王,或嗣王。但是,荊王卻不是郡王,而是一字親王。雖然不如秦、趙、齊、魏、燕等王尊貴,但是這確實向朝野內外釋放一個信號。

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穩固如山,李淵非常滿意這個太子。

中書舍人快速擬寫聖旨,就在這個時候,李淵又道:“恒山王徒封中山王!”

……

李建成拖著疲憊的身軀朝著東宮行去,東宮大殿門口,韋挺焦急的背著手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