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恭迎太上皇重整河山(1 / 3)

第二十四章恭迎太上皇重整河山

李建成氣憤異常,他聽信了陳應的話,並且得到了魏征的保證,不計前嫌,重用房玄齡,並且委任他為尚書右丞。

別看這是一個正四品的官職,然後,尚書右丞,掌辯六官之儀,糾正省內,劾禦史舉不當者。吏部、戶部、禮部,左丞總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總焉。尚書左右丞,也是宰相副貳,可以就是下一步的宰相,雖然是正四品官職,然而卻可以與參知政事,進執政堂輔政。

李建成對於房玄齡這麼一個李世民的心腹,做到這個份上,可以已經是推心置腹了,沒有想到房玄齡居然在為官之後,與惜日同僚,以及新人同仁,開始拉幫結派,李建成此時除了憤怒,還有一種被人愚弄的感覺。

每每想到房玄齡居然是這麼一個人,李建成就氣得火冒三丈。

李建成氣得把自己關在禦書房,也不吃飯,也不就寢,這可把鄭觀音給急壞了,鄭觀音趕緊派人去陳家堡請陳應與李秀寧過來,畢竟現在能勸動李建成的人,隻有陳應與李秀寧了。

李秀寧望著陳應皺起眉頭道:“房玄齡是這樣的人嗎?”

陳應搖搖頭道:“應該不至於!”

李秀寧歎了口氣道:“人都是會變的,當年劉文靜在父皇身邊,讚參軍務,出謀劃策,大公無私,廢寢忘食,可是成為尚書右仆射以後,他就變了!”

陳應苦笑著道:“不是劉文靜變了,而是太上皇變了!”

劉文靜的死,其實跟他咎由自取有關,但是不得不承認,李淵就是一個刻薄寡恩的人,李建成雖然氣憤難當,仍舊沒有直接房玄齡,而是自己生悶氣,有的時候,李建成就是傻的可愛了。

政治和官場就是一個染缸,能夠如出汙泥而染的,根本就沒有幾個人。陳應知道這次由房玄齡、魏征他們二人主導的改革,對於大唐而言,是多麼的重要。人浮於事,最大的弊端,並不是朝廷多開一份俸祿,事實上兩千餘名官員,從朝廷拿走大約二十餘萬貫錢糧,這些錢糧也不是非常多。

關鍵是,這會引發內部政治鬥爭。畢竟,人隻要閑下來,才能有精力去琢磨人心,才能有精力去謀劃陰謀詭計,今出個損招,明下個絆子,這樣的風氣一旦養成,再想扭轉,就困難了。

以後,朝廷官員雖然多,幹事的卻沒有幾個。

陳應想想曆史上房玄齡的評價,搖搖頭道:“但願隻是一場誤會!”

李秀寧沒有話,她沉默了良久道:“陳郎,我還沒有問你,你為什麼要推掉北征大元帥之職?難道你也信不過大郎,認為他也會狡兔死走狗烹?”

陳應搖搖頭道:“三娘,你也是帶過兵的人,自然清楚,指揮三五萬人作戰,與指揮四十五萬人馬,絕對不是一個概念!”

李秀寧不置可否的點點頭。

陳應苦笑連連的道:“這次北征、主要兵力分為六路、最西路為安西軍、分別從疏勒、龜茲、北庭沿金山(今阿爾泰山)一路橫穿大漠,一路由西向東包抄,西二路則由涼州軍,分別從敦煌、武威、張掖以及金城(今蘭州)沿河西路向北推進,中路則以靈州軍為前鋒,率領渡上北上,沿受降城沿途搜索前進,東三路則以河東軍為主力,沿陰山山脈一路北上。第五路則為河北軍,第六路是安東軍。”

李秀寧道:“你還漏算了關中十二衛大軍!”

“也不能算漏算!”陳應搖搖頭道:“關中十二衛大軍,計劃以陛下為首,左右武衛有前導、左右衛為中衛,左右驍衛為後衛,此十二衛十二軍則為總後援,支援隨時可以支持的地方!”

陳應轉而望著李秀寧道:“料敵從寬……我就算深諳兵法……可是,從疏勒到遼東,足足一萬六千裏,從東到西,一萬六千裏……快馬需要跑上兩個月!”

李秀寧沉吟道:“也就是,元帥每下達一道命令,命令傳遞給每一位領兵的將軍,最少也要兩個月的光景,傳遍全軍,需要三個月?”

陳應強調道:“這是最快!如果要改變攻擊的方向和次序……領軍將領,從接到報告需要兩個月時,下達命令傳遍全軍又需要一個月……元帥府中軍幾乎不可能做出及時的反應,完全隻能依靠各部將領的各自為戰。沒有統一調度指揮的四十五萬大軍,就是四十五萬頭豬!對付四十五萬頭豬,三萬附離軍騎兵足矣。”

李秀寧的臉色瞬間變得非常難看。

人數越多,事實上越容易混亂,這是不爭的事實。官渡之戰前的袁紹,也絕對不像《三國演義》寫得那樣不堪,畢竟袁紹是庶子,袁氏餘蔭他得不到幾分,反而他比袁術強得太多了,可是官渡之戰中,卻被曹操一戰而下。同樣,曹操的軍事能力是公認的,可是赤壁之戰,他也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