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這就叫不到大河心不死(1 / 3)

第三十一章這就叫不到大河心不死

李建成轉身意興闌珊地望著陳應。李建成尷尬的笑了笑,走到案幾旁,拿起水壺,對著壺嘴開始痛飲,一口水喝下去嗆得連連咳嗽。

陳應瞥了李建成一眼,輕輕笑道:“看來今日諸事不順,連水壺都跟你有仇似的!”

李世民忿忿地指著自己的鼻子道:“我是那等……連自己都不敢麵對的……怯懦男人麼?”

陳應笑容一僵,愕然看著李建成。

陳應隻是得知李建成與房玄齡、高士廉在禦書房內爆發了激烈的衝突,並不知道房玄齡居然毫不避諱,直接揭開李建成心中的傷口,把他的傷口扯得鮮血淋漓。

李建成也有李建成的難處,罷免的東宮出身的官員,如吳世榮、梁洛仁、以及趙文恪之流,其實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特別是吳世榮,不僅年齡大了,而且還要撫養五個孫子,他最大的孫子十四歲,最的孫女堪堪六歲半,她出身就沒有見過她的生身父親,這五個孫子孫子,全靠吳世榮一個人的俸祿養活。

隋唐時期,朝廷官員九成都出身世族門閥,朝廷俸祿多少,並不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事實上上至裴寂、下至清流如褚亮、褚遂良以及孔穎達之流,他們無一不是家財萬貫,哪怕朝廷十年不發俸祿,也絕對餓不著他們。

所以,李建成也支持房玄齡裁撤官員,可是有部分官員,朝廷卻不能不管,如今吳世榮年紀大了,體弱多病,而且還有孫子孫女需要撫養,全家老十一口人,全靠吳世榮一個從七品官職的俸祿生活。

一旦如房玄齡這般裁撤官員,吳世榮必然生活陷入困境。至於趙文恪連續幾年沒有審判過一件案子,其實他與吳世榮的情況差不多。當年趙文恪作為李建成的帳前書吏,隨軍參加攻打長安之戰,趙文恪為了保護李建成不受傷害,用身份替李建成擋下從城牆上扔下的灰瓶。

可是,趙文恪隻是一文官,沒有穿甲胄,頭上也沒有頭盔,被重達一斤半的灰瓶從三丈六尺高的城牆上砸中腦袋,傷了腦,落下的後遺症,趙文恪清醒的時候,與正常人無異,可是一旦犯,智商就如同七八歲的孩子。

所以,趙文恪根本就不願意審判案子,就是害怕在他手裏出了紕漏。按,像趙文恪這等人,根本無法為官。可是,偏偏,他出身寒門,一大家子人都是靠他的俸祿生活。

一旦裁撤,李建成難以想象趙文恪全家應該怎麼活下去。

原本,陳應不了解這些內情,他隻知道房玄齡裁撤官員的行為,非常公平,公正,無論什麼出身,一旦不能勝任目前的工作,立即裁撤。

到了現在,陳應也理解李建成這個老好人心病犯了。但是,陳應也不能李建成做錯了,畢竟像吳世榮這樣兩個兒子為大唐捐軀,剩下幼子幼女,還沒有成人,朝廷對他們全家不管不問不過去。

如果,事事全部按照單程辦事,那麼以後像吳世榮這樣的將士,還敢為朝廷賣命嗎?任何時候,總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李建成感覺內心裏非常委屈,他指著自己道:“我錯了嗎?”

陳應點點頭道:“陛下,還真錯了?”

李建成一怔,望著陳應良久,仿佛像不認識陳應一樣,連連搖頭。他伸手指向陳應,半晌無語:“你……”

陳應看著李建成快要到了爆發的邊緣,馬上解釋道:“陛下,您錯了,官爵乃國之重器。以官擇人者治,為人擇官者禮,更何況為個人私利而賣官封爵乎?借朝廷之令,行個人之私?”

李建成望著陳應悲憤的道:“讓朕薄情寡義,朕做不到!”

像李建成這樣仁慈的皇帝,是人臣的大幸,然而,卻不是國家之幸。如果一個朝廷的製度上不完善,無論做或不做,結果都一樣,或者做好做差也是一樣,那是製度上的缺失。就好比“吃大鍋飯”,最終結果是所有人都沒有飯吃。

大唐朝廷,其實就像一個大企業,李建成現在是董事長,朝廷官員都是管理層,宗室貴胄和世族門閥都是大股東。如果一個企業所有的管理層,全部換成股東的親戚,那麼這個企業距離倒閉也不遠了。

現在,朝廷迫切需要改革,從製度上形成獎勤罰懶,獎優汰劣的製度,采取按照官員職責結合工作完成情況來進行考核,不搞“一刀切”。有差別才有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