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魏征魏玄成你真有種
何為王道?何為霸道?
到這個問題,總有一個皇帝繞不開,那就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當然,嬴政的對於曆史的貢獻非常多,他在中央創建皇帝製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製,代以郡縣製,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裏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係。
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開創新局麵。對中國和世界曆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製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大秦的律法是他嬴政與李斯在商鞅的基礎新設,因他而改,要嬴政行的不是霸道,恐怕沒有人可以自稱霸道了。作為皇帝,嬴政就是使用的法家霸道,以霸道治國。三公九卿全部向嬴政一人負責,他一個人管理下三十六郡,他一要審批一百二十斤奏折。
當然,大家都對一百二十斤奏折沒有什麼概念,秦簡長約二十七至二十七公分,寬吉零點六公分,厚度約為零點二公分,平均可書寫0餘字(參照睡虎地秦墓竹簡)
竹材的實質密度與木材非常接近,密度取中間,即一克每立方厘米,則一片秦簡的重量約為三或四立方厘米,也就是重三至四克。秦代一斤為二百五十克,計算一下,一百二十斤竹簡也就是在七千五百片在一萬片竹簡之間。按照一片竹簡寫三十字字計算(實際數量應該更,會有留白),也就是二十二萬至三十萬字之間。
或許有人會,我一看可以看一百萬字,但是秦始皇看的不是,而是文言文奏折,信息量非常大,必須逐字的閱讀,批改。
論起勤奮和親曆親為,嬴政是曆史少有勤奮的皇帝,不過,卻不是唯一的,至於隋朝文帝楊堅,也是這樣一個皇帝。楊堅的皇位,乃是篡逆而來。早在北周,宇文邕在位的時候,楊堅就已經是關隴世族裏的風雲人物。宇文邕幾次三番,想要除掉他,就連宇文邕的兒子宇文贇,也想除掉他。
可是楊堅與司馬懿一樣善於隱忍,一直熬到宇文贇駕崩,七歲的宇文闡登基,楊堅當上宰相,做了權臣,最終篡位做了皇帝,因其得位不正,故此,對相權十分警惕,生怕宰相中,再出現第二個自己,於是到了後來,幹脆大權獨攬,朝廷的宰相職位,統統變成了擺設。
他與嬴政一樣,秦始皇還好,當時下共分三十六郡,也隻有郡守、郡尉級別的文武官員才可以給他上疏,可是到了隋朝的時候,下共分為一百八十八個郡,奏折的數量比嬴政時期多了好幾倍。
幾百數上千分奏折,若是沒有宰相們分勞,又有哪個皇帝能吃得消?可是楊堅,便能每堅持批閱。為此,他每隻睡兩個時辰,二十年,可是到了楊廣楊二郎登基,平日裏連半個時辰都坐不住,這份定力,又如何能行政治國?
要起來,楊廣亡國,根子是出在楊堅身上。當然,最重要的是,明朝也走了秦朝、隋朝的老路。開國皇帝都是工作狂人,他們精力無限,可以廢寢忘食。可是成祖朱棣就沒有這個耐心了,於是他把原本內閣中充當秘書工作的大學生明初為正五品,逐漸加權,到了英宗時期,明朝內閣才為正二品,真正的百官之首。
陳應雖然知道,魏征所的有道理,可是百官並不服啊?
顯德殿的爭論繼續進行著。
陳叔達指著魏征吼道:“大家聽聽,這種奇談怪論,也就隻能出自,魏征之口……”
魏征坦然相對,不喜不怒。
宇文士及憤然出列道:“陛下,隋朝國祚消亡,乃是出於楊廣之手,這是下士人的共識,這種婦孺皆知的道理,難道還要在朝堂上辯駁麼?”
就連李建成的心腹裴矩也出列道:“陛下,臣也曾侍奉過楊堅,隋文帝雖然為人刻薄,雖曾屠戮功臣,但勤政愛民,堪稱一代聖君。”
百官紛紛點頭附和。
李建成饒有興致地看著魏征道:“魏征,你又怎麼?”
魏征麵色不改,目光堅定地看著李建成道:“陛下,前朝文帝,確實是個好皇帝,但同時,他也是隋朝社稷傾覆的始作俑者……”
顯德殿上嘩聲再起,朝堂上的秩序,有些混亂。
魏征望著李建成道:“敢問陛下一能批閱多少份奏章?”
李建成想了想道:“一百份上下吧。”
魏征豎起兩根手指道:“門下省每收到的奏章,不下五百份,三個月收到的各種公文,就能夠堆滿一間屋子。敢問陛下,若是沒有三省六部,梳理各種公文奏章,一五百份公文,陛下看得過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