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章唯有鐵和血才能讓吐蕃粘合起來(1 / 2)

第一一一章唯有鐵和血才能讓吐蕃粘合起來

自從鬆讚幹布被俘虜、安多那吉反叛失敗後,對於吐蕃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

雖然被陳應一招人為雪崩埋掉的六萬餘人馬不算,僅僅隨著鬆讚幹布被俘虜的吐蕃軍隊高達八萬餘人馬。

陳應自然不是什麼善男信女,這些戰俘都成為了修路的工奴。加上反鬆讚幹布聯盟的一百多個部落的男女老幼,除去十二歲以下實在沒有辦法出力的幼童,陳應幾乎動員了百萬吐蕃人開始興建馳道。

雖然名為馳道,可是陳應卻按照後世的鐵路標準修建的。陸基清一色為雙軌鐵路,沒有辦法,在沒有計算機的時代,如果想合理按排火車運輸無疑會造成鐵路資源浪費,唯有采取雙向雙軌的方式,才能有效提高運輸能力。

雪塬修建鐵路是非常困難的,至少陳應在雪塬並沒有發現大量易開采的鋼鐵、煤炭等資源,事實上,在後世雪塬是他的盲區,陳應對於雪塬的了解,僅限於旅遊。為此,陳應先從葉縣、經聶榮,過那曲再抵達拉薩的西線馳道。

同時,還有唐古拉山再經當曲、雜多、結古巴塘、渡通河、清水河(玉樹)、巴彥喀拉山、瑪多進入河湟。

雖然手中的有著黑火藥這個金手指,陳應依舊沒有用來開山鋪路,而是使用原始的手段,利用石頭燒熱,然後澆上冷水,采取熱脹冷縮的原理,卻石山一點一點碎開。

當然,也不了使用鑿子一點一點往下鑿。

一次性動用百萬勞工,管理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問題。不過,陳應把吐蕃工奴分成四個階級,親唐的蘇毗部為第一等、拉薩主動投降派為第二等,戰俘表現好的為第三等,頑固份子為第四等。

第一等、第二等全部為監工,而第三等可以做到隊長、甚至中隊長級別。陳應把工奴以十人為一夥,五夥為一隊,設隊長、兩個隊為一中隊,五個中隊為一大隊。

每一個階級的夥食水平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第四等工奴,幹最重的夥,吃最差的飯食,而且勉強吃個七分飽食。當然當上了隊長級別,其實不僅可以吃飽,而且每旬日還有肉食可吃。至於大隊監工級別,則可以看齊唐軍將士的飯食,就像後世的自助餐,想吃多少根本就不會限量,每餐至少兩葷一素。

陳應帶著郭洛、馬周前往了疏勒,此時周青在疏勒城負責猛虎義從,此時的猛虎義從,不僅吸納了薩珊波斯人、希臘人、還有不少拜占庭帝國的人。

陳應依稀記得後世成龍拍過一個垃圾電影《降雄師》,裏麵有一個情節,是羅馬人在數學和營造方麵有著不俗的成就。

此時的周青就負責利用猛虎義從的外籍雇用軍,搜集拜占庭帝國的希臘籍工匠、文獻典籍、哲學、科學、律法、技術、神話等等。

原本這座猛虎義從疏勒情報中心,因為需要翻譯、整理、刊印數以百萬計的典籍,慢慢的便形成了一座研究學院。

這個疏勒學院與大唐工業大學不同,這座學院以研究為目的,而不是像大唐工業大學一樣,采取教收育人。

隨著周青不計成本的搜刮,疏勒學院的人數慢慢增多,從最初的三百餘人,發現到了現在的六千餘人。其中不乏精通機械的名師、名家。陳應又從大唐內部,搜刮了一百多名優秀的工匠,在陳應的茶壺理論的啟發下,研發蒸汽機。

在這個時候,研發蒸汽機已經具備了初級基礎,主要是大唐的鋼鐵技術取得了質的突破,在高錳鋼、高炭鋼、矽鋼、以及彈簧鋼、軸承鋼等出現之後,大唐工業大學陸續研發出多達一百餘種的合金鋼材。

工業的基礎,其實並沒有什麼機械,也不是什麼理論的產業,而是材料。在齊橙大神的《材料帝國》中,闡述的非常清楚。沒有材料,任何進步都是空中樓閣。

比如後世最不顯眼的圓珠筆估計好多人都不知道。中國有三千多家製筆企業、二十餘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四百多億支……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製筆大國,但一連串值得驕傲的數字背後,卻是核心技術和材料高度依賴進口、劣質假冒產品泛濫的尷尬局麵,大量的圓珠筆筆頭的“球珠”還需要進口。直到前年中國才取得工業化生產“珠球”,能不能取代進口,還需要市場檢驗。

陳應自然知道火槍的原理,甚至讓他指導工匠打造一支燧發槍都沒有問題,關鍵是材料不過關,這種火槍出來是傷敵還是傷已,恐怕還不清楚。

不過,陳應現在在材料方麵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也可以,自從陳應這個異世蝴蝶煽動翅膀以來,除了剛剛開始武德二年之前,陳應迫於生存壓力,沒有針對這方麵的研究。

可是隨著陳應地位和財富的增加,陳應在材料方麵的投入非常大,不僅僅是因為鋼鐵、還有其他材料方麵,比如在提煉原油的時候,潤滑油已經成功出現,雖然質量還不如後世,不過陳應生產的潤滑油,已經壟斷了整個大唐的車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