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章縱有百萬何懼之有
貨幣與經濟兩者是正相關關係。當貨幣供給增加,貨幣使用的價格(利率)就會降低,貨幣供給增加會引起物價上漲,促進消費。投資與消費的增長加速經濟增長。
現在大唐大規模開采銅礦,就是在增加貨幣流通量。
陳應就算再不是金融專家,也知道一旦貨幣投放量增加,物價必然升高,這也是市場規律,沒有辦法逆轉。
大唐如今的錢幣處於嚴重不足狀態,以大唐的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約合三百四十八億(美元,屬於論壇數據,並不一定準確)占世界的百分之五十八,然而大唐每年鑄造的銅錢,約合三十八萬貫,市場貨幣總量,大約在四百一十八萬貫左右(約一百八十億人民幣左右)。
貨幣不足,致命物價極賤,錢價極高。而且銅製品又明顯高出銅錢本身,這讓銅錢會被私人融化,鑄造成銅器售賣。
而且能存錢的人,基本上除了貴族,就是世族門閥,這些世族門閥喜歡把錢存起來,放在地下。雖然中國早在夏朝已經出現青銅器,而且在商朝已經把銅當作貨幣,自從兩千多年以來,曆朝曆代,都對銅礦進行不遺餘力的開采,然而,銅卻依舊不夠用。
這跟中國人有危機意識有關,他們總是防備災難來臨,自己可以承受災難。結果造成的問題是非常尷尬,開采銅礦的速度,始終跟不上消耗的速度。而且古代中國又是世界性的大國,中國的銅錢,不僅僅在國內廣泛使用,而且周邊的藩屬國都使用銅錢,特別是越南和朝鮮,曆代的銅錢都可以不時的出土,而且數量不小。
大唐現在不僅國內缺錢,劍南道、安南包括新羅、百濟甚至倭國都在使用大唐的開元通寶,更是加俱了大唐銅錢缺口。
正所謂穀賤傷農,大唐的農民實在是太苦了,一年辛辛苦苦勞作,收益隻有五貫左右,當然,他們可不像後世的農民,人均才一畝多地,而是一百畝。除了吃喝拉撒,根本就剩不下什麼。
隨著多寶山銅礦的開發,大唐缺錢的問題會得到很好的解決。錢越來越多,自然會造成通貨膨脹。隨著大量銅錢投放市場上,物價開始出現明顯的提高。
糧食最直觀的表現方式,從每鬥五文錢,慢慢增加到了每鬥三十文,足足升到了六倍。糧食是一切的基礎,糧價的暴漲,讓各行各業的價格都出現飛漲,比如,從前養殖一頭豬,需要付出一百二十文左右的錢,可是現在卻需要付出足足三百八十文,同樣,豬肉的價格也開始上漲。
不知不覺中,大唐百姓們驚訝的發現,錢還是一貫,買到的東西卻不足原來的一半。像原來六貫可以買一頭小牛,八貫錢買一頭壯牛,現在需要十五貫。
物價的升高,原本官員的優越感漸漸的沒有了,特別是九品小官,他們的俸祿隻有三十二貫,現在連跑運輸的車夫,一年也可以輕輕鬆鬆賺上二三十貫。
這個現象,從長安開始,蔓延到了全國。在龜茲的李秀寧上一次街市上回來,就憂心忡忡的對陳應道:“陳郎,現在好像有一隻無形的大手,操控著大唐的物價,市易司那些官員,全部瀆職,全部該殺!”
陳應聽到這話,哈哈大笑道:“這是好事啊!”
李秀寧非常不解。
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對國家,對社稷而言是有好處。平時哪裏攢的下錢,除了地主,就是世族門閥,這手裏有錢的人,都是財主,他們手裏攢的錢越來越多。大唐錢貴,他們的錢越來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