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二章英雄所見略同
“陛下!”陳應望著李建成的眼睛,遲疑了一下問道:“臣有一事不明,還請陛下解惑!”
李建成道:“但說無妨!”
“陛下欽命微臣經略山東道八十一州,臣亦難保八十一州萬無一失!”陳應開誠布公的道:“陛下也是知軍之主,想必非常清楚,指揮一萬人與指揮十萬人有天壤之別,指揮十萬軍與百萬人,難度無疑登天!”
陳應自然沒有信口雌黃。
他說的都是事實,他曆次戰爭中,從來不會直接指揮超過三萬人馬,因為他知道,人數越多,反而越困難。
沒有電話,沒有無線電,更沒有光纖通信,說要統一指揮,其實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無論統葉護、或者頡利可汗,他們敗就敗在他們統領的軍隊實在太多了。
而陳應當時則不同,他隻需要管理好麾下四名大將,每名將領率領三五個或七八個折衝府既可,雖然依舊無法做到如臂指使,至少可以在同時一時間內,各部相互協調配合。
李建成點點頭道:“朕也深知八十一州綿延數千裏防線,要想做到萬無一失,無疑是癡人說夢,不過,朕隻求盡人事,聽天命!”
現在李建成也感覺無奈,如果不把整個東部沿海地區形成統一指揮,反而更容易被李世民各個擊破。
如果沒有臨戰統一指揮,所有戰事全部依靠將領本身指揮,防禦薄弱環節,肯定會在第一時間被李世民抓住。大唐不滿李建成的人太多了,特別是世族門閥。
無論什麼時候,可以給李建成添堵,他們絕對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
陳應有些鬱悶的道:“陛下,我們為什麼要一定被動防禦,為什麼不能主動進攻?”
陳應其實並不喜歡被動防禦,特別討厭的戰略就是堅壁清野。
雖然這樣以來,可以以領土換取更大的勝利機會,可是這種戰爭打下來,其實並非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恰恰相反,執行這種戰略,基本上是完敗,既使可以打退敵人進攻,關鍵是戰火燒在自己的領地上,損失都是自己的。
毀掉的基礎設施,全部都是錢,而且還是天文數字。這種對於國家層間與民間層麵的創傷,會久年不息,甚至十數年、數十年難以恢複。
就以後世天朝的國土戰略而言,原本執行的就是本土就沿海防禦與近海防禦戰略,在這種戰略執行的原因是計不如人。無奈的被動選擇。
可是,大唐不一樣。
大唐擁有在這個時代最強大的騎兵突擊群,總數超過七十萬騎的騎兵規模,無論投放在哪個方向,就會瞬間像鋼鐵洪流一樣,將敵人摧毀。
任何計謀,任何策略,其實根本就沒有用處,唯一的區別是對唐軍造成或大或小的傷亡而已。
唐軍步兵更是冷兵器時代的巔峰,擁有著世界最好的鎧甲,最鋒利的橫刀,威力最大的陌刀與馬槊。
陳應非常不理解,李建成手中明明拿著一把天胡的牌,非得一圈圈的打下去,真正的意義在哪裏?萬一被別人截胡了豈不是要虧死?
如果陳應站在李建成的位置上,大唐的戰略,絕對不是什麼被動防禦,而是主動進攻,這樣以來。
還可以一石數鳥。
抽調大唐的大部分精銳,給吐蕃、吐穀渾、甚至西突厥、鐵勒、薛延陀等部落一個“機會”,讓他們看到可以戰勝大唐的希望,隱藏在大唐內部的陰謀家也會跳起來,到時候虛晃一槍,把精銳部隊接過去,一線平推。把大唐內部潛藏的危機,以及威脅消滅在萌芽中。
大唐需要建設沿途馳道網絡,現在缺的不是鋼鐵資源,也不是金錢,而是勞力,將所有大唐的潛在威脅或者敵人,用戰爭的手段可以轉化為大唐的免費勞力,絕對可以會讓大唐的國力,再升一個台階。
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那些迫不及待跳出來的人,會被打痛,打怕,將來李世民想拉攏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考慮,這會不會李建成的一個計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樣的人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