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半人半仙(1 / 2)

我咋了咂舌“有何妙處?”

子轝無奈的攤了攤手,看向一旁的陶安公說道“陶安啊,你最是了解,你來說說。”

陶安公爽朗一笑,說道“好,那就由我來說說。”

隻聽陶安公笑著說道“這故人崇拜山神河神海神地神天神,故而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子轝說了祭祀之地,那我來說說這祭祀的都是那些神。

這五嶽:稱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恒山之神。

這五鎮:稱東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北鎮醫巫閭山之神。

這四海:稱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

這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

這各處府州縣城隍:稱某府城隍之神,某州城隍之神,某縣城隍之神。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衡山為南嶽,恒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所餘四州之鎮為會稽山、沂山、醫巫閭、中柱山,是以五嶽四鎮之謂。”

“《周禮·四望》亦載有五嶽四鎮四瀆之說。秦漢以後大致沿襲此製。漢武帝時,曾以天柱山為南嶽,天柱山亦稱霍山。後世祀典隻有五嶽四瀆而不提四鎮。五嶽即岱、華、衡、恒、嵩。四瀆即江、河、淮、濟。江者長江,河者黃河,淮者淮河,濟者濟水。”陶安公說道“這便是你那個時空的祭祀規矩,這天柱山便是霍山。”

“《宋史》卷一百二《誌》第五十五雲:

立春日祀東嶽岱山於兗州,東鎮沂山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淮瀆於唐州。

立夏日祀南嶽衡山於衡州,南鎮會稽山於越州,南海於廣州,江瀆於成都府。

立秋日祀西嶽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河瀆並於河中府,西海就河瀆廟望祭。

立冬日祀北嶽恒山、北鎮醫巫閭山並於定州,北鎮就北嶽廟望祭,北海、濟瀆並於孟州,北海就濟瀆廟望祭。

土王日祀中嶽嵩山於河南府,中鎮霍山於晉州或冀州。”陶安公笑道“此便是你們人類最隆重的祭祀。”

“啊?這上古十二州和如今的十二州還不一樣啊?”我無知的問道。

“是不一樣的。”赤霄無奈的解釋道“就連你煞是好奇的這五嶽四鎮都不一樣。”

“人們都說福如東海,這東海神便是在萊州,而這海嶽便是沂山,這東嶽國泰民安,這東海福澤綿長,這海嶽便是東海和東嶽的合並,意為東部之地。俗話說靠山靠水,這山水交接便是邊境之地,便是大祭司祭祀山河,小祭祀祭祀山河交接。”赤霄解釋道“故而這東嶽泰山,東海之神,東瀆之神淮瀆,東鎮之山沂山。”

“論起方位,這大水退去之前九州便是

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

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華山;

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

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嵩山;

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泰山),因著黃河呈L型,故而稱為河東;

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或天柱山;

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塗山(會稽);

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巫閭;

濟東曰徐州,其山鎮曰蒙山;

”赤霄解釋道。

“這大水退去之後的九州便是十二州,新增的便是三州。

正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恒山;

江西曰梁州,其山鎮曰岷山,這便是南鄭又稱為蜀中,長江之源頭;

濟北曰營州,其山鎮曰不鹹山(即今吉林省長白山)。”赤霄又解釋道。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這便是戰國時代的國家分布,說白一點便是農耕良田的分布,周朝在黃河以南的豫州,是中原地區,是最佳的農耕之地。

晉國在黃河以北的冀州,也有大部分的良田可農耕,是第二良田。故而豫州和冀州便是天下糧倉,也就是說戰國時代的周朝和晉國之所以強大便是來自這兩地富饒的土地,後來趙國魏國韓國三家分了晉國。

衛國在黃河以東和濟水之間的兗州,是第三類良田之地。

齊國在黃河以東和東海之間的青州,是第二類良田之地,因著衛國靠在齊國和晉國之間,故而時常被兩個富饒的大國所欺辱和侵擾。”赤霄說道。

“濟水以東的地區便是徐州,此地多山地丘陵,良田不多是為貧窮的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