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看到孩子的問題,看不到優點才是大問題
所謂的“問題”是相對而言的,這是我想首先強調的。因為他們畢竟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很正常的;而且任何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完全正確,所以我們不要看到孩子有問題就覺得好像碰到洪水猛獸一樣,深惡痛絕。更不要拿這個說事,時刻在孩子麵前嘮叨。事物都是有正反兩麵的,他們的“問題”背後就隱藏著一些難能可貴的優點,不要忽視這些優點,更不要因為他們有“問題”就連這些優點也一起否定掉。
比如放縱型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膽大,碰到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敢於落實這種想法,這在自卑型的孩子身上就很難看到;偏執型的孩子雖然可能是最讓人頭疼的一種類型了吧,也要注意,他們的偏激是對任何事情都很偏激的,如果能引導他們瞄準一個正確的目標,那他們同樣會一往無前;自卑和自閉型的孩子往往循規蹈矩,光是這一點已經讓某些放縱偏執型孩子的家長喜歡得不得了。
有一次開家長會,家長和老師分組交流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很有趣的情況,我周圍十幾個家長一邊對我列舉著自己孩子的問題,唯恐落下一點;一邊又不斷對其他父母說:“你那孩子就很不錯了,還要怎麼樣,我要有那樣的孩子就高興了。”
我和家長們討論:“孩子怎麼可能完全沒有問題?既然能看到其他孩子的強項,那就想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有強項,何必把自己跟孩子都搞得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其實孩子的問題再大也是小問題。看不到孩子的問題,縱容孩子的問題,滿眼都是孩子的問題而看不到優點,這三個問題才是大問題。打個比方,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像花草和園丁的關係。你不能看到他有問題不管,也不能因為他有問題就把他給徹底否定了。哪棵花哪棵樹沒點枯枝爛葉,你要因為這就把它們給否了,那不是園丁,那是沙漠製造者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母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扇,小兒子賣傘。晴天的時候,人們碰到老太太悶悶不樂,問她為什麼,她說:“我小兒子的傘賣不掉了。”陰天的時候老太太還是悶悶不樂,人們問她為什麼,她又說:“我大兒子的扇賣不掉了。”人們建議她:“你為什麼不倒過來想想。晴天的時候想你大兒子的扇子能賣掉,陰天的時候想你小兒子的傘能賣掉。”老太太這麼想著,果然快樂起來了。
可以說,在幾乎所有“問題”孩子的家裏,我們都很難感受到那種真正的快樂和諧的氛圍。實際上,這種氛圍和環境也在倒過來影響著孩子,甚至有些問題本身就是由這種氛圍和環境造成的或者強化的。比如家庭氛圍過於寬鬆容易導致孩子放縱或者自滿,而家庭氛圍過於緊張就可能讓孩子自卑或者自閉。
當然,也有另一種偏差,那就是對孩子的問題太不當回事,或者舍不得管,或者顧不上管,或者覺得畢竟是孩子嘛,長大就好了。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在我們開始這一章時我首先想提醒家長們注意的就是正視但不要放大孩子的“問題”。
常見問題的成因與對策
最常見的幾種“問題”孩子大致有這樣幾種:放縱型、偏執型、自卑型、孤僻型、自滿型。
放縱型孩子:溫和和關愛配合堅定
放縱型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自律,而且對外在的約束和規則也往往不屑一顧。顧名思義,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家長的放縱。
隨著教育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注意到了一般性放縱的危害,並開始有意識地避免,但有一些比較隱蔽的放縱很容易被忽略,我想強調一下。
比如,現在的商業廣告鋪天蓋地,而其中有許多是專門針對孩子的。有一位經商者,他五次改變經營地點和商品,都是針對孩子們的。第一次是在小學門口擺攤賣玩具和零食,第二次是在中學門口開快餐店,第三次是在某所大學裏專門賣化妝品,第四次是到了省城一所中學附近開書店,最近一次又轉行賣兒童服裝。他說:“孩子們的錢最好賺。”因為最經不起誘惑的就是孩子。他說:“我賣零食和玩具的時候,看到孩子過來就吆喝:小朋友快看,這個XXX你同學們都買了。開快餐店的時候隨便掛個牌子說是韓國美國的最新流行食品,一下學孩子們就都跑過來了,一兩塊錢成本的東西能賣十幾塊錢,忙都忙不過來。”
我和學生們討論過,不少學生承認出於追求時髦、新奇和攀比虛榮的心理,經常會有一些並沒有太多實際價值的消費行為。而當他們向家長提出這一類要求的時候,家長一般也不會拒絕。我請學生去調查家長不拒絕的原因,歸結起來大致有如下幾條:自己小時候過得很苦,想買點什麼東西卻沒那條件,有的甚至落下了心病,現在條件好了,舍不得讓孩子再受這個委屈;孩子想買東西是很正常的,隻要不是太出格的太影響學習的,沒必要拒絕;怕孩子在同學麵前太寒酸,“跌份”;擔心在這方麵卡得太緊,影響親子關係,甚至影響孩子的積極性,物質方麵的滿足也是一種激勵;最擔心的是與學習沾點邊的東西,如果不買,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與發展。
從感情上來講,以上這些原因很容易理解,但如果我們冷靜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無論這些原因看起來多麼站得住腳,都不利於孩子的發展,或多或少地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負麵影響。
在討論過程中,我的一個學生就深有感觸地舉了一個例子:
一個孩子從小專注於學習,需要什麼東西都是讓父母買,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基本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購買經曆。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給孩子買東西都是盡量買最好的。後來孩子上了大學,不僅原來讓父母買的東西要自己去買,許多沒想到的東西現在也必須買。他也曾問父母該如何去淘東西討價還價,但父母覺得用不著為這些雞毛蒜皮的東西影響學習,基本是一句話搞定:“買好的,別怕貴。”結果一個學期下來,父母驚訝地發現孩子居然比其他同學多花了將近兩萬,孩子還覺得手頭太緊。
我的學生們討論分析了這個情況,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他就業之後,即便按照每月八千到一萬的工資收入,不買房子不買車,也很可能成為“月光族”。如果他能有百萬年薪呢?“那也一樣,不在於收入的多少,而在於是否會理財,如果不能科學地使用,年薪幾萬和幾百萬沒什麼兩樣,都經不起折騰。他最終隻能成為促進GDP增長的一部機器,無論賺來多少錢也不會把這些錢變成自己的幸福。”這是同學們討論之後得出的結論之一。
我的學生們在對這個問題做總結發言的時候說:“現在很多青年成為‘月光族’,一方麵確實是由於生存的壓力,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不善於理財。一邊無意識地揮霍著,一邊又抱怨手頭太緊。如果能把這些錢節省下來去投資,用錢生錢,那就不必擔心手裏沒錢了。這不僅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必須具備的生活理念和生存素質。”然後,他們倡議大家嚐試一下,看把零花錢壓縮到以前的一半,是否也能保證生活質量不下降,甚至變得更好。比如,他們引進時下流行的“拚東西”的概念,拚書、拚衣服、拚飯,甚至學習國外“時間銀行”的做法,比如某同學這幾天學習比較忙,同學們就幫他把生活和值日方麵的事多做一些,讓他有更充分的時間調整狀態和學習。等他狀態好轉,效率提高了,就幫其他同學多做些事,讓其他狀態不佳的同學有充分的時間。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一個口號:“讓每個同學都分享到你的優點,你也能享受到每個同學的優點。”
有不少家長覺得孩子在求學的階段沒必要為這個問題分心,隻要孩子努力學習,“再窮不能窮了孩子,再苦不能苦了孩子”。這種想法看似理由充足,實際上也是一種放縱,至少會使孩子失去必要的理財能力。
可見,任何方麵任何理由的放縱都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負麵的影響。
請家長朋友們注意,沒有必要因為孩子忙於某一方麵的事情,比如學習,就放縱他不去做其餘應該做的事情。我多次說過“學習固然要抓緊,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代辦孩子的其他事情,讓他去做家務,去做他們應該做的所有事。這不隻是習慣好不好的問題,是能否做一個完整的人的問題,欲做學問先做人,人做好了不發愁做不好學問。”
可是,比起響應“不留一絲餘力地學習”的家長來,能落實這些建議的家長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