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傑初到好萊塢時,幾乎沒有人看好他,好不容易有一家電影公司願意請他出演,但片酬很低,隻有100萬美元,而且是一個反派角色。李連傑猶豫不決,說自己要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才能答複。但是,等他答應出演時,對方卻改口了,片酬為75萬美元。
錢不是最要緊的,隻是在上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電影市場,“李連傑”3個字早已是金字招牌,從“功夫皇帝”“淪落”到現在的境地,李連傑感到難以接受。但他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出演,可是沒想到對方卻又落井下石,50萬美元,不演拉倒。沒問題,我演。這次李連傑沒有拒絕。
50萬美元,包括律師和宣傳公司及經紀人等各項費用,再扣完稅,所剩無幾。但李連傑明白,在好萊塢,演員的票房號召力才是檢驗實力的唯一標準,隻要給他機會,再大的讓步也值得。
就這樣,李連傑拍了他的第一部好萊塢影片《致命武器4》,雖然片中巨星雲集,但在影片首映當晚,李連傑就獲得7.5分,成為演員排行榜中的亞軍。
第二天,電影公司老板就親自上門,畢恭畢敬地說:“下一部片子請你演主角,如何?”當實力證明一切的時候,才能輪到李連傑說話,他的第四部好萊塢影片就開到了1700萬美元。
李連傑以退為進,成功地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他談起往事感觸頗多,念了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農民在插秧時,邊插邊退,每插完一行就得後退一步,但這樣的後退,卻是另一種更大的進步。
大丈夫能屈能伸,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尊重現實,迂回前進。
想要欣賞噴薄而出的又一輪日出,就得接受黎明前的黑暗;想要看到又一個姹紫嫣紅的百花園,就得安心等待一個冬天;想要越過高高的橫杆,就要先後退幾步。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等待一時,後退一步又何妨?等待、後退的過程,恰是力量積累的過程。不要為一時難達目標而消沉,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態,積蓄力量,相信自己,相信蛹一定會化成美麗的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