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彙報》著名編輯朱大路先生講過一個故事。10年前,張中行老人寫過一篇文章,認為生在亂世的知識分子,除了效忠一君,君敗亡則竭力致死和滅跡山林之外,可以走馮道的第三條道路。黃裳在《文彙報》“筆會”撰文批評,並以汪精衛、錢謙益等人在家國危亡之際的可恥表現,說明走第三條道路的危險性,話說得很重。朱大路先生猜想:中行老人一定會勃然大怒,寫文章反駁。不料,老人不僅沒有反駁,還給“筆會”的一位老編輯寫信說,“拙作確有不妥之處”,“年來老境頹唐,丟三落四,以至立論時隻顧原其不殉節,而說得偏激片麵”,並提及自己“失誤很多而成就很少,人視為失誤,正是人必有中,心是不會不安然的”,並同意公開發表此信。朱大路先生說,他當時很震驚,對中行老人油然而生敬意。
張中行老人對待批評的態度體現了一種哲人的大胸襟。遭受別人毫不留情的批評,而這批評又是發表在非常有影響的媒體上,要做到心平氣和非常不容易。畢竟人的本性是傾向於自戀的,我們會潛意識地認為自己做的事無不正確。然而,中行老人卻克服了人性的弱點,向我們昭示了一個高尚的生命別樣的風景。
有人認為:大胸襟是一種姿態、一種寬容甚至寬恕,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這當然也有道理。生活早已證明:心境開闊的人比心境狹隘的人崇高得多。不過,在我看來,大胸襟更多地反映了一種自信。
自信是胸襟的母親。人是一種高度智慧的動物,他能想出許多絕妙的主意,幹出大量輝煌的事業,但人的經曆有限,難免說一些錯話、做一些傻事。這個時候,另一些人站出來,指出他的不足,糾正他的缺點。胸襟狹窄的人認為這是別人故意給他難堪、讓他出醜,但胸襟寬闊的人則覺得這是別人關心他、幫助他,他始終相信他人出自善意。正因為相信別人是善意的,自己當然要回報以欣賞的微笑,這是為什麼有的人麵臨極為嚴厲的批評始終保持君子風度的深層原因。
具備大胸襟的人也相信自己的聲譽不會因寬容而受損。人都會在乎自己在社會上的聲譽,胸襟開闊的人的聰明之處在於:他們不像胸襟狹窄的人一樣把聲譽看成一種固定不變的東西,而認為聲譽是動態的,它是由人幹出的事業所“暗示”的,正因為如此,他們總是善待路遇的每一個人,盡最大的努力理解、寬容別人,讓人生放射出最大的光輝。生活恰恰在這裏顯出了它的神奇:特別在乎所謂“聲譽”、把心靈的垃圾當鮮花的人,最後卻喪失了聲譽;把真理看得高過聲譽,願意對批判自己的人付出尊敬和欣賞的人,結果卻被聲譽緊緊擁抱。“有大胸襟者得大自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世界是由人推動的,人的個體力量非常有限,這就需要我們以博大的胸襟去溝通周圍的每一個人。對別人付出你的胸襟,並自信開闊的胸襟可以成就人生,這是一個人抵達傑出的第一步。
馬雲說男人的胸懷是用委屈撐大的。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就是胸懷大度,他們能以自己開闊的胸襟去對待世間萬物,用那顆博大的心去容忍世間的冷嘲熱諷。胸懷大度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它容萬物於胸襟,萌和善於心田,在博大中顯出深沉與完美。在滄海桑田的世上,胸懷大度者在寬容別人的同時也升華了自己,世間也因他們多了些祥和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