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6年相思樹:我的父母愛情(1 / 2)

26年相思樹:我的父母愛情

趙豔

[本文故事背景] 2014年1月26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專程來到內蒙古阿爾山,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頂風踏雪慰問在邊防線上巡邏執勤的官兵。在三角山哨所,習主席聆聽了一個“相思樹”的故事,並為之深深動容。

故事的主人公李相恩和郭鳳榮,是李心的父母。在祖國北疆的邊陲小城阿爾山,在中蒙界河哈拉哈河畔,三角山哨所肅穆高遠,哨所旁有一棵“相思樹”樟子鬆搖曳在輕風中,向世人訴說著一段淒美的曠世之戀……

本文根據李心的講述整理而成……

父親和母親有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他們是高中同學,1970年就讀於同一所學校--烏蘭浩特市一中。兩人的學習成績都非常優秀,彼此相互傾慕。

1973年,高中畢業後的父親去參軍,成為阿爾山邊防哨所的軍人,駐守在中蒙界河哈拉哈河畔。母親畢業後,在烏蘭浩特市的一家銀行工作。情投意合的兩個人正式戀愛了。

父親的工作環境十分艱苦,氣候寒冷,每年長達7個月的雪期,交通不便,給巡邏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父親從普通戰士做起,任班長、連長。他帶領戰士們爬冰臥雪,騎馬巡邏,忠誠駐守著祖國的北部邊疆。由於工作繁忙和交通不便,父親和母親很難見麵,主要是靠書信交流。

半個月、一個月往返一次的書信,成了兩人愛的唯一傳遞方式,薄薄的信封裏載滿了濃濃的愛的傾訴。

1981年1月15日這一天,父親騎著自行車將母親娶回了家。

人們感歎這場樸素的婚禮,更為他們感人的愛情故事所讚歎。蜜月轉瞬即逝,父親依依不舍地告別,返回邊防連隊。

從此,每當皓月當空,就是他們互訴衷腸的時刻。“想念的小榮,我騎馬帶領戰士去巡邏,穿行在茫茫的森林中,看著樹葉由綠變黃,由黃變紅,我就想到了咱倆的愛情,就像這些樹木一樣,姹紫嫣紅,多姿多彩!你的相恩。”“看著一對對戀人牽手從我身邊走過,特別羨慕。相恩,我可沒有抱怨你的意思,你牽著的是我的心啊,同樣讓我自豪!”

父親和母親的相見一年隻有兩三次,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漫長的回憶和苦苦的相思中度過。1981年下半年,母親懷孕了。她將這個消息告訴在邊防巡邏的父親。父親激動得縱馬飛馳。

1982年5月12日,我降生了,給這個家帶來了無限溫暖和愛。三個月後,父親探親回到家,抱著我親了又親。母親讓父親給孩子取名字,父親說:“就叫李心,兒子是我們的心肝寶貝,我們一家人永遠心連著心!”

在父親的期盼和母親的嗬護中,我一天天長大了。我的成長伴隨著父親的每一次歡喜,他的牽掛和愛在哨所的天邊,染紅那個季節的天空。

1984年5月30日黃昏,父親帶隊像往常一樣外出巡邏。正值五月桃花汛時,哈拉哈河水湍急,山洪迅猛。返回時父親為了保證戰士的安全,先下河探路,戰士跟隨在其後。

誰知,剛走到河中心,山洪暴發,浪頭洶湧,將一個戰士拍倒在洪水裏。父親急忙回轉身將戰士托舉上岸,自己卻被衝卷進洪流裏……

焦急的戰士們喊破了嗓子,哭紅了雙眼,但最終沒能從無情的河水中找尋到他們敬愛的連長。

噩耗傳回家中,母親懷裏抱著才兩歲的我,跌跌撞撞地趕到連隊。母親哭喊著跪倒在哈拉哈河畔,呼喊著父親的名字,嗓子哭啞了,淚水哭幹了。部隊動用了很多人力物力,蒙古國軍方也參與到尋找的過程中,但是仍然沒有找到父親的遺體。

一天天,一夜夜,母親守望在哨所旁,望眼欲穿地等待父親的歸來。“他一定會回來的,他一定會回來的……”母親在哨所足足等了兩個多月,可是依然不見父親歸來的身影。後來因為我發高燒,母親才不得不離開哨所回家。母親背著我,蹣跚著離去,一步一回頭,回望著高高的哨所。那一年,父親二十九歲,母親還未滿二十八歲。

第二年春天,母親帶著我再次來到哨所,親手栽下一棵樟子鬆,取名“相思樹”。

“相思樹”寄托著母親全部的愛戀和思念。它替代母親日夜守候在那裏,守望著哈拉哈河,傳遞著母親的聲聲呼喚。